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置之死地而后生

2022-06-27 04:42:54 百科资料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读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出自《孙子·九地》。

  • 中文名称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 外文名称 The deathtrap of buy is born after that
  •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
  • 出处 《孙子·九地》

释义

  道家,兵家哲学。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九地》

  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成语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成语举例

  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等死耳,不如速发难。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成语造句

  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