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罪不及孥

2022-07-12 17:53:44 百科资料

罪不及孥,汉语成语,拼音是zuì bù jí nú,意思是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出自《初刻拍案惊奇》。

  • 中文名称 罪不及孥
  • 拼音 zuì bù jí nú
  • 释义 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

读音

  罪不及孥 (zuì bù jí nú)

  常用:一般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解释

  释义: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罪人不孥

感情色彩

  中性,陈述

历史进步

  这是周文王针对夏商“罪人以族”的原则,提出的主张。周公继承这一思想,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具有进步意义。 

  根据考古学的发掘,西周的贵族墓葬中,比较少有奴隶陪葬的现象,其实是用‘’俑‘’替代人殉,这样就减少了对鲜活生命的伤害,也是周代人文关怀的进步表现。

  并且,这证明了周文王提倡的‘’罪不及孥‘’不是空洞的政治宣言,那商代确实存在‘’收孥‘’这样的株连刑了,那么,株连确乎起源于商代。说商代‘’刑名从商‘’则是说,商代刑罚严厉,而周代‘’礼法并用‘’则是西周刑罚比较温和,而具体的表现,就是少用奴隶陪葬,并不奉行株连政策。

罪不及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