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

"网民"泛指所有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网络活动的人。
网民主要是一个从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效果来阐释的概念,在个体自我意识上、对使用网络的态度上、网络活动的特征上以及网络活动的行为效果上等表现出一定特点的使用者才可以被称为"网民"。
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 中文名称 网民
- 外文名称 netizen
- 解释 网络使用者
- 相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使用者
通常而言,网络使用者(net user)是一个最为宽泛的概念,即指所有将其终端(包括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连接上互联网进行网络活动的人。而网络受众(net audience)则强调网络使用者特定类型的网络活动,比如信息查询行为。由于"受众(audience)"这个词,是从传统的媒介研究中继承过来的,因此难以磨灭其在传统媒介研究中所继承的单向传播特性和主体被动接受的影响,这造成"网络受众"概念其实并不太符合网络研究的要求,而只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来使用,但是对其并不能用传统媒介研究中"受众"概念的特定含义来理解。不过,对于进行特定类型的网络活动的网络使用者,这个概念还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的。
比如《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书中就是对进行"网络信息查询"这一特定网络活动的"网络受众"来研究的。有鉴于此,国外有研究者认为用网民(Netizens)这个词才能更好地突出网络对人们社会活动的巨大影响。Netizens一词最早是被霍本所创造的。霍本认为人们理解的"网民"其实有两种概念层次,一种是泛指任何一位网络使用者,而不管其使用意图和目的;另一种是指称特定的对广大网络社会(或环境)具有强烈关怀意识,而愿意与其他具有相同网络关怀意识的使用者一起共同合作,以集体努力的方式建构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网络社会的一群网络使用者。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网络使用者"或"网络受众"都够资格被称为"网民",只有那些其网络活动"具备一定的特征与特质的网络使用者"才可被称为网民,"网民一词具有正面的涵义"。维基百科对网民的定义认为"网民鼓励扩展社会族群的活动,比如传播观点,丰富信息,试图将网络培养为一个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场域,并且为自我整合(self-assembled)的网络社区做出选择……他们利用并知晓网络的一切(use and know about the networkof networks),通常具有自我激励(self-imposed)的责任推动网络的发展,并鼓励言论自由和开放阅览"。
由此看出,网民主要是一个从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效果来阐释的概念,并不是所有利用互联网的人就可以被称为"网民",而是必须在个体自我意识上、对使用网络的态度上、网络活动的特征上以及网络活动的行为效果上等表现出一定特点的使用者才可以被称为"网民"。(参考《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郑傲 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现阶段学生网民是网络用户的主要角色了,但是年龄比较小。学生网民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因此,家长的监护责任需要得到落实和保障,联盾护航360调查发现,在2009年,手机上网用户中,10~19岁未成年人的手机学生网民比例高达25%,潜在的网络手机用户中,10~19岁的用户比例为16.7%家长对学生网民常常感到无奈,因为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少了,此时他和网上的陌生人交流的危险性增加了,家长却完全不了解情况。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还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可以。
发展的概况
2017年8月4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达到7.24亿。

该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本次为第40次发布。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互联网在农村普及速度较快,半年期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到54.4%。
与此同时,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近况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比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
报告认为,中国网民数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促进了手机网民数的快速提升。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即时通信作为最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在电脑和手机端的智能应用使用率均位居第一。随着智能机价格的降低和普及率的上升,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已于2014年底超越PC端。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亿,比2013年底增长了5560万。而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底增长7683万,年增长率达17.8%。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共新增网民1894万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
2017年1月22日,CNNIC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7.31亿,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达2.01亿,较2015年底增加526万人。
统计报告
2017年
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升至96.3%。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半年增长率为1.7%,网民使用比例为83.1%。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96亿,占手机网民的82.4%,半年增长率为4.4%。
截至2017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5.11亿,较2016年12月,网上支付用户增加3654万人,半年增长率为7.7%,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4.9%提升至68.0%。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5.02亿,半年增长率为7.0%,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67.5%提升至69.4%。
截至2017年6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3.34亿,较2016年底增长3441万人,增长率为11.5%。
2016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比2015年提高0.3小时。这相当于每位网民每天花费约3.8个小时上网。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较2015年底提高2.4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1.73亿人,占比24.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2013年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2012年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2年1月16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相比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6个百分点的提升,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的网站数在2011年下半年实现止跌,并快速回升。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我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逐渐放缓。《报告》分析,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造成中国网民增速的放缓。
2011年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将达到约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
2010年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明,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另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年7月15日下午13:30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较2009年底增加 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 4334万。
2009年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 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报告指出,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的带动价值更高。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7月16日消息,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46%)。
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
2008年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博客用户数量为1.62亿。
我国互联网也继续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数达2.53亿 超美国居世界首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宽带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同时,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的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表示,互联网未来在国家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将更强。据了解,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总体居民的学历结构趋近,体现出互联网大众化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同时,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正逐渐走想性别均衡。报告显示,网络新闻使用率达到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居第二位。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购物使用率为25%,用户人数6329万人,其中最为普及的城市是上海。其中,手机上网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势必加快互联网的大众化,当前28.9%的中国网民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表示,中国互联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未来在国家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将更强。
2007年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 ,位于世界第二位。
2.中国网民网络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则已经达到了71%,仍有差距。
3.中国互联网娱乐性明显,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各项网络应用之首,半年内有86.6%网民收听过网络音乐。
4.2012年底,网民平均上网时长大约是16.2小时/周,其中94.2%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5.2012年底,手机网民达到大约5040万人,但速度慢和费用贵阻碍了中国手机上网的发展。
6.网络新闻受众群体达1.5亿,1/5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
7.网吧成为家庭上网的重要补充地点,超过1/3网民在网吧上网,截止到07年底,网吧上网人数比2011年增加约60.9%。
8.网络游戏用户已经达到1.2亿人,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
9.当前对于非免费上网的家庭中,平均每户家庭接入费用是74.9元/月。花费在51-100元的比例最高。
10.在网民月收入构成中,5000元以上收入者占2%,2000-3000元间收入者占20.8%,低于2000元的占74%。
11.在2.1亿网民中,接近2/3网民或者在网上发过帖,或多或少参与到"Web2.0"互动中来 。
12.域名数量已达900万,年增长率达到399.2%,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分钟增加CN域名14个,每天增2万个。
13.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并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保持世界第一。
各国数据
2007年 6月份 更新
NIC名称 | 所属国家 | 网民数 | 互联网普及率 | 国家域名注册量 | 网民域名拥有量(万) |
NeuStar | 美国 | 2.11亿 | 69.2% | 1200000 | 57 |
CNNIC | 中国 | 1.37亿 | 10.5% | 1874604 | 136 |
NOMINET | 英国 | 2970万 | 56.5% | 5962232 | 2007 |
DENIC | 德国 | 4080万 | 62.7% | 11003466 | 2696 |
PRSJ | 日本 | 8630万 | 67.1% | 925242 | 107 |
NIDA | 韩国 | 3400万 | 74.8% | 881152 | 259 |
SGNIC | 新加坡 | 242万 | 66.3% | 79274 | 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