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绿虾蛄

2022-07-06 05:53:32 百科资料

绿虾蛄,即著名的雀尾螳螂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指虾蛄总科,齿指虾蛄科,齿指虾蛄属。

  • 中文名称 蝉形齿指虾蛄
  • 拉丁学名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 别称 雀尾螳螂虾、孔雀螳螂虾、小丑螳螂虾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简介

  即著名的雀尾螳螂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指虾蛄总科,齿指虾蛄科,齿指虾蛄属。

  中文名:蝉形齿指虾蛄。

  拉丁学名: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地理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

  繁殖方式:卵生。

  习性:夜行性,常危害水族箱的鱼。

  体形特征:本种虾体色褐绿,身上布满白色横纹。

  护理水温:24~27摄氏度。

  PH值:8.1~8.4。

  海水比重:1.020~1.025。

生活习性

  居于海底泥砾的洞中,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立洞穴。实验室条件下泥穴生活最多,石砾生活次之,很少钻沙生活,洞穴常呈"U"形。口虾蛄在筑穴时先用1、3~5对颚足掘起泥块,然后强大掠足(第二颚足)将泥块抱举起推出洞外,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洞穴形成,泥浆则凭借游泳足的扇动排出洞外。一体长10.5厘米虾蛄洞经与两端进出口处孔径为4.5厘米,洞长约13厘米,穴道最深处至泥面的距离约7厘米,洞壁光滑。

  生活时,要求洞穴内水质清新。穴居时常将洞口缩小到仅能将小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的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先用小触角警告入侵者,然后迅速掉转头尾,用尾扇进行自卫。虾蛄进洞,先头部入穴,当触角接触到洞底时,则身体侧翻腹面朝上,然后腹肌收缩,体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头尾换向动作。

  游泳能力强,在海区中游动,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与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虾蛄出洞生活或掠食时,才显示其游泳习性。虾蛄常摆动腹部的鳃肢,以广泛接触水面用鳃呼吸。其身体附上异物时,常用第三颚足来清洗。

形态特征

  本种虾体色褐绿,身上布满白色横纹,胸前大螯钩有很大的弹出力量,人们如用手捕捉会严重受割伤。

  其眼睛呈半透明的翠绿色。有五对游泳足,其中每一对间相连,布满毛,以便划水。有三对步足,有明显的分节,最末一节上有倒钩。

生长规律

  虾蛄的生长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末至秋末生长速度最快。从其形态参数关系上已经知道,黑斑口虾蛄当体长小于8.17厘米时,体长增加比体重增加要快,但雌雄个体的体重、体长、发育是同步的。当体长大于8.17厘米时,体重增加加快,而雄性超过一般雌性。口虾蛄的分界线是体长为9.0厘米。在人工养殖时,其正常的每旬体长增长为0.9~1.0厘米,但也受当时的水温、水质状况、饵料供应情况、本身性腺发育情况及养殖密度等影响。在繁殖季节,雌性虾蛄性腺发育后其体长就不再增加,其生物学最小型为7~8厘米。另据试验,在同等条件下,黑斑口虾蛄的生长比口虾蛄快。其体重与体长关系的经验公式为:W=0.012L3。

  虾蛄的肥满度在各月中有变化,与水温、摄食强度、生殖活动及越冬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黑斑口虾蛄的肥满度雌雄有别,雌性肥满度3月份前变化不大,3月份后迅速增加,并有不断上升趋势,5月份达到最大值,为1.90。而雄性肥满度12月份达到最大值为1.62,1月份开始减少,1月份~ 5月份肥满度变化不大为1.34~1.49。

  口虾蛄在7~8月份肥满度最低,这与其6月份刚结束排卵、抱卵孵化等活动有关;9月份,随着摄食量增强,肥满度也逐渐上升,雄性在11月份达最大值,雌性由于个体的恢复而相对较慢,在12月份达峰值。在1~3月份的越冬期,基本不摄食,却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越冬,所以肥满度略有下降。4~5月份,水温回升,摄食量增大,肥满度相应地增大;6月份由于繁殖活动而使肥满度急剧下降。

  据性腺和身体的生长与食物摄入关系的分析,虾蛄的生活周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蜕皮与生长阶段(8~12月);越冬阶段(1~3月);性腺生长、成熟、精卵排放与受精卵孵化阶段(4~7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