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春园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时期,虽然乾隆皇帝最早着手建它,绮春园的主要营建工作却是在嘉庆皇帝手里完成的。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不过,"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
- 中文名 绮春园
- 成园于 乾隆时期
- 用 途 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
- 早 期 名为"交辉园"
概述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最初在乾隆年间称为春和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圆明园东南几个小园扩建成绮春园。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扩充将西部小园并入,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园组成。绮春园的面积54.3公顷,园林规模比长春园略小。绮春园在道光年间以后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

圆明园被毁后,同治年间准备重修圆明园时,拟大修绮春园,并令改名万春园,后因财政拮据而作罢。后人常将绮春园称为万春园,但万春园只是为重建而命名,并没有真正出现过。
自然气候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14.0摄氏度(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摄氏度,7月25至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46天(2007年),比上年增加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
旅游景区
绮春园内东北与西南有较大面积的水面景色,湖中置岛筑堤分割水面。宫廷区设于东南部,依次为新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宫廷区西有鉴碧亭、北为凤麟洲、涵秋馆。绮春园中部有展诗应律、春泽斋、生冬室、卧云轩、四宜书屋、清夏堂,西南部有含晖楼、畅和堂、绿满轩、澄心堂、湛清斋等景点。园内还布置了正觉寺等宗教建筑。

由于是由数个建于不同时期的小园合并而成,所以没有统一轴线布局,园中由数个小型湖泊和山冈组合而成,全园湖渠彼此沟通联成一气,山冈穿插,水系回环,布局自由散漫,但颇受嘉庆帝的赏识,并撰“绮春园三十景”诗,命名了敷春堂、鉴德书屋、翠合轩、凌虚阁、协德斋、澄光榭、问月楼、我见室、蔚藻堂、霭芳圃、镜绿亭、淙玉轩、舒卉轩、竹林院、夕霏榭、清夏斋、镜红馆、喜雨山房、含晖楼、涵清馆、华滋庭、苔香室、虚明镜、含淳堂、春泽斋、水心榭、四宜书屋、茗柯精舍、来薰室、般若观,共三十处。
旅游特色
宫门
绮春园的宫门,在园子的东南部,因为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了半个多世纪,所以被称为“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宫门为三开间,前面建有影壁和东西朝房各五间,门内有月牙形的御河流过,通过御桥之后,再往里走是二宫门,中央是绮春园的正殿——迎晖殿,殿北有两条长廊与中和堂相连。中和堂北面是一座小型山丘,山北则是皇家的寝宫区,寝宫区是园内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建筑群,它的主要建筑是集禧堂和后来改名为敷春堂的永春堂。值得一提的是,同治重修时曾设想把集禧堂、敷春堂等旧地改为“天地一家春”,供慈禧太后居住。“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本园九州清晏中的一个偏殿,此时重修只是沿用其名,规模和格局都大大超越了旧制。

西南及东北部
绮春园的西南及东北部以水面风景见长,各有较大的湖面和岛屿,构成独特的景色,绿满轩、畅和堂和澄心堂都建在西南岛屿上,凤麟洲、仙人承露台等著名景区则建筑在东北部的岛屿之上。据说,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位看仙人承露台,都可以欣赏到一个仙人衣衫飘拂的潇洒剪影。
西部
绮春园西部的清夏堂,占地十亩左右,整个建筑形状呈“工”形,是一处清夏闲居的典型园林,主体建筑以外,尚有亭台、游廊点缀,庭院里植有苍松修竹,室外则有小巧灵秀的湖山在望,堪称“别墅里的别墅”。
西墙外
此外,在圆明园福园门南,绮春园西墙外,还有一座名叫“澄怀园”的特殊花园,这是专为南书房和上书房词臣所设的寓所,俗称翰林花园。从雍正三年一直到咸丰朝,澄怀园一直是南书房和上书房翰林的值庐,这是清廷对汉族官员的最高礼遇,咸丰皇帝曾有诗云:“墙西柳密花繁处,雅集应知有翰林”。澄怀园实际上是圆明园的附属花园,它的护卫和管理都由圆明园管园大臣统一负责。
南部
另外,绮春园的南部还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群——正觉寺。正觉寺是一座喇嘛庙,庙宇本身有独立对外的南门,它的后门则与绮春园内部相贯通。正觉寺是圆明园幸存下来的极少数建筑群之一,单从这一点上看,它的价值就弥足珍贵。

中心地带
绮春园几何中心地带,有几处别致的小园,分别是展诗应律、春泽园、生冬室、卧云轩、四宜书屋等建筑群,这几处小园,由蜿蜒水道的分隔开来,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后世评者大多对这里的布局推崇有加,认为这里的风景犹如中国诗画般隽永,富有韵味。
旅游指南
交通
特4,特6,320,320专线,331,332支,332专线,365,375支,375路365专线联运,375路支线,628,706,716,717,722,726,737,743,749,814,825,826,951,973,982,运通104,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线
历史文化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圆明园,定名绮春园,改悬匾额。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1774年设置管园总领。当时园内殿宇间有倾圮,仅做零星修缮,乾隆帝尚未在此园居。
1795年(乾隆六十年)起,进行大规模改建和增建。
1805年(嘉庆十年)共约建成十余处园林风景群,嘉庆帝题咏"绮春园三十景"。
1809年(嘉庆十四年)建成新宫门,至1814年(嘉庆十九年)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成为嘉庆帝长年园居的主要处所 之一。
1821年(道光元年),对绮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进行改建增饰,专供皇太后、皇太妃园居之用。西路诸景仍属道光(1821-1850年在位)、咸丰(1851-1861年在位)二帝园居范围。嘉庆帝《绮春园记》云:此园"较圆明园仅十分之三,而别有结构自然之妙趣,虽荆关大笔引未能窥其津涯,而云林小景引亦颇有可观之道也"。
1860年该园毁于英法联军劫火时,曾幸存宫门区、庄严法界、惠济祠、湛清轩、绿满轩等少量建筑。同治年间择要重修时,本园改称万春园,并修复个别建筑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彻底毁于战乱中。至今唯存正觉寺十余间破旧屋宇。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1986年全面整修了绮春园山形水系,并陆续修复绮春园新宫门及鉴碧亭、浩然亭、仙人承露台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