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经行吐衄

2022-07-01 15:55:34 百科资料

经行吐衄,中医病名。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本病中医治疗预后较好。本病属中医经行诸证范畴,相当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

  • 外文名 hematemesis and/or epistaxis during menstruation
  • 中医学名 经行吐衄
  • 其他名称 倒经、逆经
  • 相关西医疾病 代偿性月经
  • 疾病分类 妇科-月经病

名词解释

  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

历史沿革

  1. 经行吐衄之论述,早在宋代《女科百问》中的“吐血、衄血、舌上出血、汗血”等以问答方式阐明了其发生的机理。如云:“诸吐血,衄血,系阳气胜,阴之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皆谓之妄行。”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明确提出:“有行期只吐血、衄血者,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

  3. 《古今医鉴》中指出:“经行之际血气错乱……逆于上则从口鼻中出。”

  4. 《万病回春》谓:“错经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载血上,气之乱也。”

  5. 至清代医者就脏腑、经脉的关系来探讨经行吐衄的病机,如徐灵胎《医略六书·女科指要》说:“冲任附于阳明,为经血之海……阳旺迫血皆能令血出鼻而谓之衄。”

  6. 傅青主则认为“肝气之逆”在治疗上主张“泻阳明实火以泻胃气”及“主以重镇以折其上行之气”。 

病因

  本病主要机理多为血热而冲脉之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临床以鼻衄多见。

病机

  1. 肝经郁火 若素性抑郁,或暴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附于肝,肝移热于冲脉,当经期血海充盈,冲气旺盛,血海之血随冲气逆上而为吐血、衄血。

  2. 肺肾阴虚 平素肺肾阴虚,又过食辛燥药食,阴虚血亏,虚火上炎,灼津伤络,以致经行吐衄。

其他疗法

  1. 鲜芦根30克、鲜茅根15克,水煎服。用于阴虚伤津吐衄者。

  2. 鼻衄量多时令病人仰卧,头低位,额部用冷毛巾敷,同时用手拇指按压迎香穴。

  3. 鼻衄量多时也可用药棉浸京墨塞于鼻孔,同时令病人仰头坐位,冷敷额部。 

临床表现

  每逢月经来潮前1-2日,或正值经期,亦有少数在经将净时出现吐血或衄血,血量多少不一,经净后便停止,多伴月经量减少,甚则无月经,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诊断依据

  1. 吐血、衄血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连续2次以上。

  2. 伴月经量相应减少,甚或闭而不行。

病证鉴别

  内科吐血、 衄血疾病 内科吐血、衄血者多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史,虽可能有经期加重的趋势,但其吐血、衄血可在非行经期发生,与本病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有所不同。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出血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等,另外胸片、纤维内窥镜等检查均有助于鉴别。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鼻、 咽部以及气管、 支气管、 肺、 胃等黏膜有无病变, 必要时

  行活检以辅助诊断, 排除恶性肿瘤及炎症所致出血。

  2.妇科检查: 无异常。

  3.辅助检查: 胸部ⅹ线片、 纤维内窥镜检查以排除鼻、 咽部以及气管、 支气管、 肺、

  胃等器质性病变。

辩证要点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实证为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昏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虚证为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要点)

  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

症治分类

  1. 肝经郁火

  症状:经前或经后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月经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两胁胀痛, 口苦咽干,头昏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调经止衄。

  代表方:清肝引经汤加减。

  常用中药: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栀子、黄芩、川栋、茜草、牛膝、甘草、白茅根。

  2. 肺肾阴虚

       症状:经期或经净时吐血、咯血或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量少或先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少痰,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润肺,调经止衄。
代表方: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常用中药:当归、热地 、沙参 、白芍、茯苓 、黑荆芥 、丹皮。

预防调护

  1. 有衄血史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

  2. 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道而致衄血。

  3. 经行吐衄一症,以肝郁、血热者多,大抵气逆则上冲,血热则妄行。血热气逆,吐衄之症由此而作,故治之法无非清血顺气之品,但用药不宜过用寒凉,以免血滞留瘀。此外,饮食上切忌辛辣、椒、姜、葱之类。

临证备要

  经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经行吐衄缘于血热气逆。辨证时应从出血的时间、出血的量、色、质及兼证辨虚实。治疗应以清热凉血降逆为主。论治时可选用“通因通用”法。因本病发作于经期,故清热不可过于苦寒,以免寒凝血滞而留瘀;也不可过用攻下,以免重伤阴血;忌用升麻、柴胡等升提之品,以免升阳助火。

  近年来有关本病的报道多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其中老中医经验总结为数不少,如黄绳武教授治疗本病主要以滋阴降火、引血归经为法。出血时喜用白茅根、琥珀末、川牛膝泄热引血, 少佐活血调经、引血归经之生炒蒲黄、炒荆芥穗使月经通调。平时则滋阴凉血、补水泻火、 补肾纳气,以平其气逆向上之势,常用白芍、首乌、地黄、旱莲草等。他认为用药不可过用苦寒清热止血之品,以免血滞而造成留滞之弊。罗元恺认为该病多因肝郁化热,气逆上冲所致,治以养阴清热、引血下行为主,以丹参、牛膝、黑栀子、生地黄、丹皮为主药。韩百灵认为经期吐衄多属实热,为肝郁化热所致,宜清热凉血降逆,用 《古今医鉴》之清经四物汤;而经后吐衄多为虚热,为肺阴虚所致,治以养阴润肺止血,方用 《医方集解》百合固金汤。强调虚证应滋阴清热却不宜过用滋腻留邪,同时实证宜清热泻火,但不宜过用苦寒损伤胃气。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为我们临证遣方用药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文献摘要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异常》:“倒经一证,亦曰逆经,乃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非重剂抑降,无以复其下行为顺之常。甚者且须攻破,方能顺降。盖气火之上扬,为病最急。”

  《傅青主女科·经行腹疼吐血》: 妇人有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疼而吐血,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 夫肝之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 血随气为行止,气安则血安,气动则血动,亦勿怪其然也。或谓经逆在肾不在肝,何以随血妄行,竟至从口上出也,是肝不藏血之故乎? 抑肾不纳气而然乎? 殊不知少阴之火急如奔马,得肝火直冲而上,其势最捷,反经而为血,亦至便也,正不必肝不藏血,始成吐血之症,但此等吐血与各经之吐血有不同者。 盖各经之吐血,由内伤而成,经逆而吐血,乃内溢而激之使然也,其症有绝异,而其气逆则一也。治法似宜平肝以顺气。而不必益精以补肾矣。 虽然, 经逆而吐血,虽不大损夫血,而反复颠倒,未免太伤肾气,必须于补肾之中,用顺气之法始为得当。方用顺经汤: 当归 (酒洗)、大熟地 (九蒸) 各15g,白芍 (酒炒) 6g,丹皮15g,白茯苓10g,沙参10g,黑芥穗10g。水煎服。1 剂而吐血止,2 剂而经顺,10 剂不再发。此方于补肾调经之中,而用引血归经之品,是和血之法,实寓顺气之法也。肝不逆而肾气自顺,肾气既顺,又何经逆之有哉?

注意事项

  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止血,吐血可口服大黄粉,或田七粉,或云南白药。衄血可用纱条压迫鼻腔部止血,加用1%麻黄素滴鼻。

医案选读

  《刘奉五妇科经验.医案类》: 钟某,20岁,门诊简易病历。经期鼻衄已6年。于12岁月经初期,月经周期提前10天,量少色黑,行经2天,期鼻衄,每遇情志影响则衄血量较多,有血块。经期烦躁易怒,头晕。平素白带量多,腰痛、腹痛,末次月经9月8日行经1天。 舌边尖红,脉弦滑。诊为肝旺血热,逆经倒行。治以平肝清热。方用:白茅根、藕节各30g, 丹皮6g,龙胆草9g,牛膝 12g,黄芩9g,枳壳6g,麦冬、栀子各9g。服上方后10 月15 日经潮,未见倒经,月经正常,未见腹痛。随访半年余,未再发生倒经现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