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细痣疣螈

2022-07-03 20:00:22 百科资料

细痣疣螈(学名:  Tylototriton asperrimus)属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又名疣螈、黑痣疣螈。成年细痣疣螈体长11—15厘米。栖息于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间密林地带,静水塘及其附近潮湿的腐叶中或树根下的土洞内,中低山区和林原水塘积水区。繁殖季节过后离开水塘,常栖于山坡植物根部或上穴内。分布于越南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的广东、广西以及西部的四川、贵州、甘肃等省。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中文名 细痣疣螈
  • 学名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 别称 山腊狗、疣螈、黑痣疣螈
  • 二名法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皮肤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细痣,在产地还俗称为山腊狗。体长12—14厘米,尾长5—7厘米。雌性比雄性的体形略大。头部扁平,宽度大于长度,躯干浑圆或略扁,尾鳍褶弱,末端钝尖。吻部为梯形,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唇缘平直,没有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较远,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八”形,前端会合或略分开,位于二内鼻孔之间,向后外侧斜行;舌小,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较细而长,前后肢几等长;前肢前伸指末端达鼻孔;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前肢共有4指,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四指几相等;后肢有5趾,趾长顺序3、4、2、5、1;指、趾较为扁平,末端钝圆。尾短于头和身体的长度,尾很侧扁,尾肌不发达,背鳍褶较宽而薄,起始于尾基部;腹鳍褶窄而厚;肛部略隆起,肛孔为长裂形。皮肤极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光滑外,周身满布瘰粒和疣粒,头侧脊棱极显著,自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相连,耳后腺后端向内弯曲,头顶部

  因此显得凹陷,中间有“V”形脊棱与背正中脊棱相连;沿体两侧各有一排规则的圆形瘰粒13一16枚,一般瘰粒间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递变小至不显著;颈褶明显;胸腹部有细密横皱纹。除指、趾、肛外缘及尾下缘为桔红色外,一般全身均为黑褐色,个别呈棕褐色。腹面青石板色。雄性的第二性征表现在肛裂长,其长度大约等于鼻间距,肛孔内壁有小乳突,后部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节隆起略成小丘状。 

  细痣疣螈产卵产在水塘边坡地上的腐烂落叶之中。或被落叶所遮盖,翻开落叶,可发现一颗颗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紧贴于潮湿的泥土上或叶片间,每堆约30一52枚左右,有的连续排列,难区分出每个雌性所产卵的确切数目。卵为单生,圆形,动物极为浅棕色,植物极为乳白色,卵径为3一4毫米,连同透明胶膜为6毫米左右。当胚胎发育到后期时,卵胶膜直径达10毫米。胶膜中的胚胎长15毫米时,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状二指,并有后肢芽;尾长为体长之半,尾背鳍榴前达躯干中部;鳃成羽状。甚发达,长的超过了尾背鳍褶的起点部位;眼大,位于头两侧,除卵黄部位为白色外,其余均为棕黑色,

  散有细白点。幼体体长为20毫米时,前后肢已有3个指、趾,仅个别前肢具4指;体侧有肋沟11一12条:50毫米左右时,皮肤光滑,体尾粗肥,尾鳍高,并前达躯干中部;外鳃发达;指、趾及尾下半部为桔红色,其余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较浅;全长54毫米时,已具成体特征,头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鳍褶只限于尾部,尚有残留的外鳃;体侧有两纵行小红点。

生活习性

  细痣疣螈栖息于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间密林地带,平时生活在陆地上,栖息于静水塘及其附近潮湿的腐叶中或树根下的土洞内,多在夜间捕食,觅食昆虫、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动物。夏季繁殖期进入水池中,繁殖季节过后,离开水塘,陆栖生活。

繁殖方式

  细痣疣螈产卵环境较为一致,常为林木繁茂、阔叶树和竹林所遮蔽、阴暗潮湿的水塘处。4~5月成年细痣疣螈集群在林间水塘或岸边活动,卵群产生水塘岸边坡地落叶层下,30~50粒一堆,卵径3毫米~4毫米,动物极浅棕色,植物极乳白色。

分布范围

  越南北部,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瑶山、龙胜、忻城)、贵州(绥阳、

  荔波、雷山、遵义、大方)、湖南(桑植、浏阳)、安徽(岳西)等地。

亚种分化

中文名
拉丁文名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Anderson

  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Liu

  海南疣螈

  Tylototriton hainanensis Fei

  文县疣螈

  Tylototriton wenrianensis Fei

  贵州疣螈

  Tylototriton kweichowoensis Fang and Chang

种群动态

  世界

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

  种群处于下降趋势。

  中国

  1962年在广西瑶山采到成螈150尾、大量幼螈及卵。

  1964年海南调查期间五指山那龙采到雄性成螈4尾及5堆卵,分别有卵58~90粒。

  1979年遵义医学院在贵州绥阳采到成螈182尾,绝大多数为雄性。

  1960年4-5月曾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采到近200尾成螈及其卵和许多幼螈,6月间在瑶山和龙胜还采到成螈,但数量已少。

  2010年3-9月在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1,725尾细痣疣螈。

  2010年7-8月在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调查,发现68尾,种群数量较少。

  2008年6月,鹰潭市误捕2尾细痣疣螈。

  2009年6月3日,重庆酉阳2村民误捕1尾细痣疣螈。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