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鼠曲草隶属于菊科、鼠麹草属。 一年生细弱草本。茎稍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发出数条匍匐的小枝,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达河南、陕西。
- 中文学名 细叶鼠麴草
- 拉丁学名 Gnaphalium japonicum Thunb.
- 别称 白背鼠麹草 细叶鼠曲草 白背鼠曲草 白背鼠麴草 地火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一年生细弱草本。茎稍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发出数条匍匐的小枝,高8-27厘米,基部径约1毫米,有细沟纹,密被白色棉毛,基部节间不明显,花葶节间长1-3厘米,紧接于花序下的最长,有时可达9厘米。基生叶在花期宿存,呈莲座状,线状剑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3-9厘米,宽3-7毫米,基部渐狭,下延,顶端具短尖头,边缘多少反卷,上面绿色,疏被棉毛,下面白色,厚被白色棉毛,叶脉1条,在上面常凹入或几不显著,在下面明显突起,茎叶(花葶的叶)少数,线状剑形或线状长圆形,长2-3厘米,宽2-3毫米,其余与基生叶相似;紧接复头状花序下面有3-6片呈放射状或星芒状排列的线形或披针形小叶。头状花序少数,径2-3毫米,无梗,在枝端密集成球状,作复头状花序式排列,花黄色;总苞近钟形,径约3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宽椭圆形,干膜质,带红褐色,长约3毫米,顶端钝,背面被疏毛,中层倒卵状长圆形,上部带红褐色,长约4毫米,基部渐狭,顶端钝或骤然紧缩而具短尖头,内层线形,长约5毫米,顶端钝而带红褐色,3/5处以下为浅绿色。雌花多数,花冠丝状,长约4毫米,顶端3齿裂。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长约4毫米,顶部稍扩大,檐部5浅裂,裂片顶端骤然紧缩而具短尖头。瘦果纺锤状圆柱形,长约1毫米,密被棒状腺体。冠毛粗糙,白色,长约4毫米。花期1-5月。
分布习性
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达河南、陕西。见于低海拔的草地或耕地上,喜阳。也分布于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地。
植物特点
本种的外形与火绒草属Leontopodium有些相似,如头状花序下面有星芒状排列的小叶,但雌花和两性花均能结实,与后者完全不同。.
功能用途
分类:医药
全草(天青地白):甘,凉。解表,清热,明目,利尿。用于感冒,咳嗽,头痛,咽喉痛,目赤翳障,膀胱湿热,小便淋痛,带下病,痈肿,疔疮。
来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1994
植物图片
细叶鼠麴草 |
[2]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
细叶鼠麴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