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纯粹理性批判

2022-07-08 11:45:53 百科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1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

该书首先确定了人的认识的形式和范畴,然后论证这些先天的形式和范畴只适用于现象界,而不适用于超验的本体——自在之物。认为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不是人有限的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所以得出结论,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该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2015年11月,该书被英国“学术图书周”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

  • 中文名 纯粹理性批判
  • 作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
  • 原版名称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 类别 哲学著作
  • 首版时间 1781年

内容简介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体可分3个部分。首先,书中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作者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且含有能使形向上学成为科学的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

  其次,书中指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嗣。最后,书中又提到了理性批判应该遵循的原理及其意义。康德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而且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的观点。 

作品目录

梵罗拉美之倍科:大革新序文甲、第一类推实体永恒性之原理
与国务大臣男爵瑞特立芝书乙、第二类推依据因果律,时间中继续之原理
第一版序文丙、第三类推依据交相作用或共同相处之法则之共在原理
第二版序文四 普泛所谓经验的思维之公准
导言驳斥观念论
一 纯粹知识与经验的知识之区别原理体系之全部要点
二 吾人具有某种先天的知识,乃至常识亦绝未缺乏此类知识第三章 一切普泛所谓对象区分为现象与本体之根据
三 哲学须有一种规定先天的知识之可能性、原理及其范围之学问附录 反省概念之歧义
四 分析的判断与综合的判断之区别关于反省概念之歧义附注
五 理性之一切理论的学问皆包含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而以之为原理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六 纯粹理性之概要问题导言
七 名为“纯粹理性批判”之一种特殊学问之理念及区分一 先验的幻相
一 先验原理论二 纯粹理性为先验的幻相之所在处
第一部 先验感性论甲、论理性
导言乙、理性之逻辑的使用
第一节 空间丙、理性之纯粹使用
第二节 时间第一卷 纯粹理性之概念
先验感性论之全部要点第一节 泛论理念
第二部 先验逻辑第二节 先验的理念
导言 先验逻辑之理念第三节 先验的理念之体系
一 泛论逻辑第二卷 纯粹理性之辩证的推理
二 先验逻辑第一章 纯粹理性之误谬推理
三 普泛逻辑区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驳斥孟但森(Mendelssohn)心灵永存之证明
四 先验逻辑区分为先验分析论与先验辩证论关于解决心理学的误谬推理之结论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关于自合理心理学转移至宇宙论概言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第一误谬推理
第一章 发见一切纯粹悟性概念之途径第二误谬推理
第一节 悟性之逻辑的运用第三误谬推理
第二节 悟性在判断中之逻辑机能第四误谬推理
第三节 纯粹悟性概念即范畴就此等误谬推理以论纯粹心理学之全体
第二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演绎第二章 纯粹理性之二律背驰
第一节 先验的演绎之原理第一节 宇宙论所有理念之体系
转移至“范畴之先验的演绎”之途程第二节 纯粹理性之背驰论
第二节 纯粹悟性概念之先验的演绎第一种二律背驰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第二种二律背驰
导言 泛论先验的判断力第三种二律背驰
第一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图型说第四种二律背驰
第二章 纯粹悟性之原理体系第三节 理性在此等矛盾中之实际利害关系
第一节 一切分析判断之最高原理第四节 纯粹理性所有之先验问题、其解决之绝对必然性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之最高原理第五节 四种先验的理念中所有宇宙论的问题之怀疑的论究
第三节 纯粹悟性所有一切综合原理之体系的叙述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为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之关键
一 直观之公理第七节 批判的解决理性之宇宙论的自相矛盾
二 知觉之预测第八节 适用于宇宙论的理念之“纯粹理性之统制 
三 经验之类推

创作背景

  以1770年为界限,康德的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在1770年之后,康德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 该书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作品思想

  康德的观点是,纯粹理性教导人们人类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但实践理性认识到在心灵中还存在一个先验的观念,不受经验的支配,它假设了人类自由、上帝和不朽这些观念一因此,他一边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一边又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纽带。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该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了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但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放,人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后世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书中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揭示,为思辨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该书从先验逻辑的层面对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批判,触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要害。《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出版信息

出版时间编译者出版社
1931
胡仁源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7年
蓝公武北京三联书店
1983年
牟宗三台北学生书局
2000年
韦卓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邓晓芒人民出版社
2004年
李秋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