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约氏黑角鮟鱇

2022-07-16 12:34:44 百科资料

约氏黑角鮟鱇,学名:Melanocetus johnsonii (Günther, 1864),为黑角鮟鱇科、黑角鮟鱇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为体高1.1~1.9倍,为体宽2.9~3.6倍,为头长2.2~2.4倍,为背鳍前长1.3~1.8倍,为臀鳍前长1.2倍。头长为吻长3~4.5倍,为眼径11.2~17.7倍,为眼间隔1.5~2.3倍,为第一背鳍棘长1~1.8倍,为胸鳍长2~3.6倍,为尾鳍长1.2~1.7倍,为上颌长0.8~1.3倍。分布于中国产于东海大陆坡。

  • 中文名称 约氏黑角鮟鱇
  • 拉丁学名 Melanocetus johnsonii (Günther, 1864)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雄性2.9厘米;雌性18厘米。体短,很侧扁,斜长方形,腹缘圆凸,后部较狭小。头颇大,背缘隆起,额骨最狭处宽为头长24.7~36.9%。吻短。眼很小,为皮膜所盖,上侧位。眼间隔较宽。蝶耳骨棘钝尖,位于眼后上方。鼻孔每侧2个,开孔于鼻管的端部。口裂大,几垂直,后端不伸达眼。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具一缝合棘。牙细长,尖锐,可倒伏,端部稍内弯,两颌各具2行牙,排列较稀疏。内行牙较大;上颌每侧20~30牙,稍小于下颌牙;下颌每侧18~41牙,最长牙为头长25~27.9%;犁骨前缘广弧形,几呈直线,具3~6尖牙,呈1横行排列,舌附于口底,无牙;咽鳃骨Ⅱ、Ⅲ具牙。鳃孔小,位于胸鳍基下方。肛门后位,约在背鳍基部中央下方。

约氏黑角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i)

  全体无鳞,被绒毛状细刺,皮肤较厚。

  第一背鳍棘位于吻背中央,其长为头长54.1~97.4%,端部具球状发光拟饵体,拟饵体宽为头长7.6~13.2%,其前部和后部均具侧扁皮瓣。第二背鳍位于体后部,后部鳍条与尾鳍相连或几相连。臀鳍始于背鳍最后3~4鳍条下方。胸鳍上侧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无腹鳍。尾鳍发达,中部6~7鳍条不分支。

约氏黑角鮟鱇

  全体、各鳍均黑色。口腔内黑色。仅拟饵体端部白色。

生长环境

  主要栖息于100至4500米,通常100至1500米。光线微弱或无光线之深海区;幼鱼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丰富的海洋上层水域;变态期后的鱼种则生活在远洋深海中层或深层水域。雌雄双型,雄鱼有如侏儒般短小,但不行寄生生活。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在热带到温带的所有海洋中,包括中国的东海、南海及台湾东北部海域。

繁殖习性

  仔鱼生活在大洋上层,幼鱼和成鱼则生活在中深海层或深海底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