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紫菀花

2022-07-06 01:12:00 百科资料

紫菀花,学名Aster tataricusL. F.,菊科,生长在荒地、路旁。

  • 中文学名 紫菀花
  • 拉丁学名 Aster tataricusL. F.
  • 别称 青苑、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苑茸
  • 界 植物界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紫菀花

简介

  ​学名:Radix Asteris

  种 别名:青苑、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苑茸

  种 拉丁名Aster tataricusL. F.

  属 中文名:紫菀

  属 拉丁名Aster
科 中文名:菊

  科 拉丁名:Compostiae

紫菀花

又名野菊花

  拼音:zǐ wǎn

形态特征

  紫菀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高4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有疏粗毛,基部有纤维状残叶片和不定根。基部叶花期枯落,矩圆状或椭圆状匙形,长20~50厘米,宽3~13厘米;上部叶狭小;厚纸质,两面有粗短毛,中脉粗壮,有6~10对羽状侧脉。头状花序直径2.5~4.5厘米,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宽10~25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渐短,全部或上部草质,顶端尖或圆形,边缘宽膜质,紫红色;舌状花20多个,蓝紫色,中央有多数两性筒状花。瘦果倒卵状矩圆形,紫褐色,长2.5~3毫米,两面各有1或少有3脉,有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一年生草本,花柱分枝通常一面平一现凸起,上端有尖或三角形附器,有时上端钝,叶互生。)

紫菀花

分布地区

  东北、华北、西北;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东部。

生存环境

  荒地、路旁

紫菀花

繁殖方式

  常用播种,扦插繁殖.播种可3月春播,播后12—15天发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顶端嫩茎扦插.插后15—20天生根.

习性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既耐寒又耐热,耐半阴,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叙述

  紫菀花生长于不适宜一般生存的多盐之地,它的叶部能够储存淡水,以中和所吸取的盐水,所以,紫菀花的花语是-中和。在这一天诞生的人,是公正无私的人,非常适合当纠纷等吵杂事件的调停角色。但是,偶尔也会有点任性,平常相当冷静的你,只要情绪有一点起伏,就会变得非常可爱,并深深吸引你所爱的人。

  十月二十七日生日花:紫菀花(Sea Aster

紫菀花

  花 语:机智(Wit

  十月二十三日

  生日花:紫菀花(Sea Aster

  紫菀花被选来献给在埃塞俄比亚最早的传教士-福鲁麦提亚斯。在当时,福鲁麦提亚斯可说是相当有机智的人,而他前往异教徒国家,完成艰钜的传教工作,就是靠他的机智说服别人。所以,紫菀花的花语就是-机智。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机智过人、能言善道。而且,他的情人总是对他百依百顺。

  另外,紫菀花也是英文名Michelle的涵义。

  紫菀花表示回忆、反省、追想;也可用来送给年长前辈,以表示健康长寿的祝愿。

药用价值

  名称:紫菀

  类别:止咳平喘药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产地:河南、甘肃

  采收加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甘、苦;归肺经

  功效:化痰止咳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禁忌:有实热者慎服。

饮片炮制

  名称:蜜炙紫菀饮片

  性状:为不规则段状。表面棕褐色或紫棕色,略带粘性。有蜜香气,味甜。

  炮制方法:取紫菀咀,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紫菀咀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紫菀咀100kg,用炼蜜24kg。

  炮制作用:蜜炙后以润肺止咳为主。多用于肺虚久咳或肺虚咳血。

栽培要点

  应选择地势平均,浇水方便,土壤肥沃而疏松的土地。整地时要施人厩肥或堆肥。秋季用分根法繁殖。9月下旬——10月中间移栽。移栽时将根茎掘出,分根。将根平摆栽人穴内,株距30—50厘米,深度5—7厘米,覆土后浇水,生长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园林应用

  紫菀是秋季观赏花卉。多用于布置花境,花地及庭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