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索穹顶

2022-07-03 00:54:27 百科资料

索穹顶又为cable domes,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外引进而来的。截至2016年,在国内已建成三个索穹顶工程,分别为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索穹顶、山西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索穹顶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全民健身中心索穹顶。

  • 中文名称 索穹顶
  • 外文名称 cable domes
  • 引进日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索穹顶结构大量采用预应力钢索,压杆少而短,所以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强度,结构效率极高。自从20世纪末问世以来,便以其新颖的造型、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受力、经济的造价、快速的施工,赢得了工程师们的喜爱,并被成功地应用在一些大跨度、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设计中,是近年来国内外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之一。

  索穹顶结构来源于美国建筑师R.B.Fuller于1962年提出的张拉整体思想:结构中尽可能地减少受压状态而使结构处于连续的张力状态,从而实现"压杆的孤岛存在于拉杆的海洋中"的设想。美国工程师Geiger对Fuller的张拉整体思想进行了演变和发展,开创性的提出了索穹顶体系(CableDome)的概念,并在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体操馆和击剑馆中首次将其付诸实践。此后,美国工程师Levy对Geiger设计的索穹顶中索网平面外刚度不足、容易失稳等缺点进行了改进, 将辐射状脊索变为三角化联方型布置脊索, 成功设计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主体育馆乔治亚穹顶。世界上已建成十几座索穹顶结构建筑,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

  根据几何拓扑形式的不同,索穹顶结构分为Geiger型、Levy型、Kiewitt型、鸟巢型、混合型等多种形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