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素髎

2022-07-10 23:00:17 百科资料

素髎,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别名面王。属督脉。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 中文名 素髎
  • 解释 仰靠坐位
  • 读音 Sù liáo
  •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素髎图示

素髎

理论基础

  

出处

《针灸甲乙经》

穴名

【别名】面王、鼻准、准头。

素髎

  【释名】素,有本始的意思;髎,指穴位。人之胚胎,鼻先结形,为人身本始,故名。又释“素”为白色,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故又称面王、鼻准、准头。

  【名解】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穴位

【定位】在鼻尖正中央处。

素髎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眶下神经和鼻动脉分布。

  

穴性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督脉下传水沟穴。

临床运用

  

辨证

【功用】清热消肿、通利鼻窍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禁灸。

  【方例】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治疗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现代研究】 (”针素髎对新生儿窒息有较好疗效,对呼吸频率、节律及各种异常呼吸均有改善。还有报道表明,针素髎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高达92%,而针非穴位对照点无此变化。 (2)有人筛选升压作用较强的穴位,素髎是其中之一。动物实验证实,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针“素髎”艾灸“百会”,可使其嗜酸性白细胞锐减2/3以上,并使血液稀释,组织对02的利用率增加。

  【文献摘要】

  《图翼》: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

  《经验良方》:风火眼初起,在鼻尖上爆一灯火,屡经试验神效。

相关连结

  

鼻渊

  俗名「脑漏」。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辛 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眩等症。本病相当于鼻窦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