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糖尿病型视网膜病变

2022-06-29 09:29:03 百科资料

糖尿病损害视网膜主要是由于血糖增高,小血管管壁增厚,渗透性增大,使小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和视力下降的程度与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以及患糖尿病时间的长短有关。患病时间长短尤为重要,一般患糖尿病至少10年后才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外文名称 diabetic retinopathy
  • 别名 糖尿病性视网膜炎
  • 就诊科室 眼科
  • 常见发病部位 眼部
  • 常见病因 血管渗漏和闭塞。黄斑部水肿或局部缺血是导致视力减退

病因

  本病在早期可无感觉,随着病变发展而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严重时,则完全失明。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与静脉的特殊改变。根据眼底改变,可分为单纯性与增殖性。单纯性病变主要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微血管瘤,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

  其病理机制:血管渗漏和闭塞。黄斑部水肿或局部缺血是导致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增殖性是由单纯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血管变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开始增殖,缺氧的网膜组织释放出血管增殖物质,促使形成新生血管,进而导致出血、机化,而发生增殖性病变,并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

症状

  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讯管异常(IRMA),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1984年,我国眼底病学提出了GRP分类法,对其防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近,国际上通过对大量病例的长期观察,提出了国际临床分类法。在GRP分类法中,最重要的组别是指有视力丧失危险的眼,而前3期是相对的低危险,后2期为高危险度。第4期有高度的危险发展为增生性DRP。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程度分为2类:无或无明显的DME。如果存在DME,可再分为轻、中和重度3级。对视网膜增厚须行三维检查,在散瞳下,作裂隙灯活力显微镜检查或眼底立体照相。

预防

  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糖尿病,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患者在诊断糖尿病后的5年内,每年应常规进行眼科检查,这样可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早期给予治疗,使视力得以保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