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

《籴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 中文名称 籴米
- 读音 dí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者姓名 苏轼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籴米》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文学体裁】五言律句
作品原文
籴米①
籴米买束薪②,百物资③之市。
不缘耕樵得④,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⑤,愿受一廛地⑥。
知非笑昨梦⑦,食力⑧免内愧⑨。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⑩。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作品注释
① 绍圣四年作。籴读音:dí(同"迪"音) (形声。从入,从米,翟声。本义:买进粮食) 同本义(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又如:籴米(买米);籴粜(粮食的买进和卖出)。
② 《诗经·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两广各地买柴是论"把"(一捆)的,恰是"束薪"。
③ 资,仰给。
④ 不缘,不由。这句是说不由自已的劳动所得。
⑤ 邦君,这里指地方官。
⑥ 用《孟子》:"愿受一廛而为氓。"作者表示愿在那里落户做老百姓。
⑦ 知过去之非--错误,用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意。
⑧ 自食其力。
⑨ 内心惭愧。
⑩ 穟,同穗,结实。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佑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