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箭镞

2022-07-02 20:56:09 百科资料

箭镞又名箭簇即金属箭头,古时有青铜质,后改进为铁质。镞通簇为通假字。箭头的青铜部分。箭由羽、稿(箭杆)、箭头组成。为了使箭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箭头嵌入箭杆有一段相当长的铤。

  • 中文名称 箭镞
  • 外文名称 a metal arrowhead
  • 【拼音】 jiàn zú
  • 类型 兵器

兵器介绍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后汉书·西域传西夜》:"﹝ 西夜国 ﹞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镞,所中即死。"

  王建 《射虎行》:"远立不敢污箭镞,闻死还来分虎肉。"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养繇基两脚站定,并不转动,箭到之时,张开大口,刚刚的将箭镞咬住。"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镞尽,左右刀鋋集。"

兵器起源

  商代到战国初,中原以及周围游牧民族的箭镞多为双翼箭镞,有的还有倒刺。双翼镞分为实心圆铤(音:挺)式和空心銎(音:穷)式(或叫做空心有銎式)。实心圆铤式是将镞插入空心箭杆进行固定;空心銎式是将箭杆直接插入镞尾部的孔中实行固定。中原地区常用实心圆铤式,游牧民族使用空心銎式。在这段时间的战争中,各国铸造的镞也各不一样,穿透力比原来更强。双翼镞的发展到了顶峰。

  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三翼镞,也分为圆铤式,和有銎式。三翼镞是镞头上分出三翼,断面为向内凹三角形。战国末期,秦国开始在军队大量配备三棱镞,其断面为正三角形,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三棱箭镞科技含量最高,镞头长度、弧度、角度、重量几乎完全一样,至今锋利如新。

  古人对箭的重视程度极高,《清会典》中载有明确的制箭规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