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腿

指腿细长直,像筷子。
大腿围是经臀股沟点的大腿最大围,非大腿中部围 。身高大腿围指数平均值女性大于男性 。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囤积,增加其在臀部大腿囤积 。腰细臀宽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长寿 。女性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比例更高 。
狭义、真正的腿长学名全腿长,狭义、真正的下肢长学名下肢全长 ,皆不易测量 。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马氏指数反映腿身比 :同身高女性腿长 ,同坐高男性腿长 ;腿身比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腿身比倾向于 越大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差异显著(p<0.01) 、效应量 不大(d<0.8) ;腿身比极端值男性大于女性 。雌激素促进长骨骨骺愈合 ,来潮后躯干突增 ,成熟女性腿身比远小于少女 。长腿绝非女性第二性征 ,同身高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 。受社会文化态度 影响,人们更愿意和倾向于用小样本或个例,去印证"腿身比是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 "的错误想法 。
大腿长是股骨长;小腿有胫骨和腓骨,小腿长指胫骨长 。国人股骨长于胫骨7-10cm,胫骨长加足高才接近或超过股骨长 。Crural指数=(胫骨长/股骨长)×100,人类平均80多 ,指数高利于跳跃 。
膝外翻角女性大于男性 ,与大转子间宽较大有关 。
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 ,驼背性骨盆 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影响正常分娩 。髋最大宽在大转子下方臀沟处 ,减脂使髋最大宽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 。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
- 中文名称 筷子腿
- 别名 铅笔腿
- 特点 又细又长又直
- 形成因素 雌激素缺乏
腿围
简介
身高大腿围指数=(大腿围/身高)×100,大腿长围度指数=(大腿围/大腿长)×100;这两项指数女性均大于男性,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 ;女性腿相对粗短,男性相对细长 。这与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有关 ,雌激素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 。
虽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199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达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倾向分布于下肢。与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质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在相同的体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几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于男性。因此,女性大腿围指数大于男性,不仅仅涉及脂肪分布,还涉及肌肉分布 。
跳高、长跑运动员等大腿围和大腿围指数较小,因此,男人腿细肾虚的说法是不妥的 。
同身高女性大腿根部更粗,还与大转子点间宽的两性差异有关。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点间宽和臀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 。
数据
中国18-25岁青年体质调查测量数据的平均值(节选)如表所示 :
注:根据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23项测试指标综合统计材料而编制 。
项目 | 全国 | 南方 | 北方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身高(cm) | 170.3 | 159.0 | 11.3 | 169.3 | 158.1 | 11.2 | 171.4 | 159.8 | 11.6 |
大腿围(cm) | 50.2 | 51.4 | -1.2 | 49.8 | 51.0 | -1.2 | 50.5 | 51.8 | -1.3 |
(大腿围/身高)×100 | 29.5 | 32.3 | -2.8 | 29.4 | 32.3 | -2.8 | 29.5 | 32.4 | -3.0 |
小腿围(cm) | 35.0 | 34.4 | 0.6 | 34.7 | 34.0 | 0.7 | 35.3 | 34.8 | 0.5 |
(小腿围/身高)×100 | 20.6 | 21.6 | -1.1 | 20.5 | 21.5 | -1.0 | 20.6 | 21.8 | -1.2 |
(小腿围/大腿围)×100 | 69.7 | 66.9 | 2.8 | 69.7 | 66.7 | 3.0 | 69.9 | 67.2 | 2.7 |
1979年,山东省城市男女7-25岁的大腿围、(大腿围/身高)×100数据如图册所示。由此可见:各年龄组大腿围数据女性均略大于男性;(大腿围/身高)×100指数女性明显大于男性,差异极其显著 。
我国7-21岁青少年大腿围和小腿围平均值如下表 :
表:不同年龄的大腿围和小腿围 | ||||||
年龄(岁) | 大腿围(mm) | 小腿围(mm)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7 | 336 | 340 | -4 | 241 | 241 | 0 |
8 | 349 | 353 | -4 | 249 | 249 | 0 |
9 | 364 | 368 | -4 | 258 | 258 | 0 |
10 | 379 | 386 | -7 | 268 | 270 | -2 |
11 | 392 | 403 | -11 | 277 | 281 | -4 |
12 | 407 | 424 | -17 | 289 | 295 | -6 |
13 | 424 | 447 | -23 | 304 | 308 | -4 |
14 | 444 | 467 | -23 | 319 | 319 | 0 |
15 | 463 | 487 | -24 | 331 | 329 | 2 |
16 | 477 | 498 | -21 | 338 | 334 | 4 |
17 | 486 | 504 | -18 | 343 | 337 | 6 |
18 | 496 | 513 | -17 | 347 | 342 | 5 |
19 | 502 | 516 | -14 | 351 | 345 | 6 |
20 | 503 | 518 | -15 | 351 | 346 | 5 |
21 | 504 | 516 | -12 | 352 | 345 | 7 |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 | 1591.3 | 122.7 |
大腿围(臀沟)(mm) | 535.7 | 526.8 | 8.9 |
(大腿围(臀沟)/身高)×100 | 31.25 | 33.11 | -1.85 |
大腿围(mm) | 528.9 | 527.9 | 1 |
(大腿围/身高)×100 | 30.86 | 33.17 | -2.32 |
大腿厚(mm) | 168.2 | 180.7 | -12.5 |
(大腿厚/身高)×100 | 9.81 | 11.36 | -1.54 |
大腿宽(mm) | 165.2 | 163.4 | 1.8 |
(大腿宽/身高)×100 | 9.64 | 10.27 | -0.63 |
由此可见,女性大腿更厚,同身高女性大腿更宽、更粗 。
《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各身高段大腿围数值如图册所示,以供参考;由此可见,同身高,女性大腿围数值明显大于男性 。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不同体重范围的大腿围平均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见,同等体重,大腿围平均值女性远大于男性 。
体重范围(kg) | 男(n=3186) | 女(n=3221) | 大腿围均值男女差(mm) | ||
n | 大腿围均值(mm) | n | 大腿围均值(mm) | ||
36.8-39.9 | - | - | 12 | 453 | - |
40.0-44.9 | 5 | 443 | 138 | 485 | -42 |
45.0-49.9 | 45 | 462 | 541 | 511 | -49 |
50.0-54.9 | 153 | 486 | 781 | 532 | -46 |
55.0-59.9 | 320 | 511 | 773 | 555 | -44 |
60.0-64.9 | 505 | 533 | 516 | 574 | -41 |
65.0-69.9 | 581 | 555 | 228 | 590 | -35 |
70.0-74.9 | 508 | 576 | 113 | 610 | -34 |
75.0-79.9 | 431 | 593 | 54 | 638 | -45 |
80.0-84.9 | 271 | 610 | 30 | 655 | -45 |
85.0-89.9 | 160 | 628 | 20 | 675 | -47 |
90.0-94.9 | 96 | 644 | 7 | 703 | -59 |
95.0-99.9 | 45 | 667 | 4 | 710 | -43 |
100.0-104.9 | 34 | 685 | 1 | 772 | -87 |
105.0-109.9 | 18 | 695 | 1 | 780 | -85 |
110.0-114.9 | 9 | 717 | 2 | 779 | -62 |
115.0-139.2 | 5 | 760 | - | - | - |
腿长
简介
体质人类学 、人体测量学 上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为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全腿长等于大腿长加小腿长 ,或下肢全长减内踝高。但由于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大腿的上端无法准确确定 。
由于狭义的下肢长(下肢全长)、狭义的腿长(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 ,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 。髂嵴最高点以下、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腿长 。
从大到小依次为髂嵴高(或脐高) 、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臀峰点高、会阴高、身高减坐高、臀沟高 。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减内踝高 ,髂前上棘点高减内踝高 ,大转子点高减外踝高 ,会阴高减内踝高 等。
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讨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 ,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础。
注:下肢全长和全腿长在活体中不易测量 ,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 ,即广义的腿长,身高减坐高只是其一。但必须注意的是,马氏指数中的腿长严格定义为身高减坐高,绝不能将脐高、髂嵴高(俗语中的"腿长" )、髂前上棘点高等其他腿长代入公式中,导致马氏指数过大 。
由于坐高存在早晚差异,即晨起测量值大于睡前测量值 ,所以马氏指数晨起测量值小于睡前测量值。
数据
(一)亚洲男性平均为85.10(中腿型),亚洲女性平均为83.41(亚短腿型) ;欧美男性平均为90.77(亚长腿型),欧美女性平均为89.16(中腿型) 。
(二)《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体型调查研究》(年龄17-21岁),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分型(n:男=582;女=484) | ||||||||||||||
性别 | 超短腿型 | 短腿型 | 亚短腿型 | 中腿型 | 亚长腿型 | 长腿型 | 超长腿型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男 | 1 | 0.2 | 38 | 6.5 | 176 | 30.3 | 249 | 42.8 | 93 | 16 | 23 | 4 | 2 | 0.3 |
女 | 5 | 1.2 | 35 | 8.3 | 173 | 40.8 | 153 | 36 | 54 | 12.7 | 4 | 0.9 | 0 | 0 |
(三)《The coast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high schoolers on the Adriatic coast of Croatia》中,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岸(不包含达尔马提亚地区)高中生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为91.68,女性为87.32,具体分布如下:
注:受测个体为17-20岁的高中生,18-20岁为主 。
马氏指数分型 | 男(n=209) | 女(n=171) | ||
n | % | n | % | |
超短腿型(X~74.9) | 0 | 0.00% | 3 | 1.75% |
短腿型(75.0~79.9) | 1 | 0.48% | 7 | 4.09% |
亚短腿型(80.0~84.9) | 14 | 6.70% | 46 | 26.90% |
中腿型(85.0~89.9) | 64 | 30.62% | 65 | 38.01% |
亚长腿型(90.0~94.9) | 81 | 38.76% | 41 | 23.98% |
长腿型(95.0~99.9) | 38 | 18.18% | 5 | 2.92% |
超长腿型(100.0~X) | 11 | 5.26% | 4 | 2.34% |
(四)美国艾奥瓦州青少年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如图册所示 :
(五)2009年7月,在山东省寿光市调查了汉族778例(男为428例,女为350例),腿身比平均值和极端值数据如下: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坐高指数 | 平均值 | 53.9 | 54.6 | -0.70 |
最小值 | 49.1 | 49.2 | -0.10 | |
最大值 | 57.5 | 61 | -3.50 | |
马氏指数 | 平均值 | 85.53 | 83.15 | 2.38 |
最小值 | 73.91 | 63.93 | 9.98 | |
最大值 | 103.67 | 103.25 | 0.41 |
身高与坐高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可用回归方程(男:身高=1.504×坐高+319.370;女:身高=1.293×坐高+463.751)由坐高来推测身高。也可用回归方程(男:坐高=0.444×身高+159.933;女:坐高=0.442×身高+162.867)由身高推测坐高 。
注:回归分析是借助函数关系式反映自变量的变动对因变量的影响,必须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当自变量与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回归方程不同 。给定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因变量的可能取值 ,不能逆推 。
坐高(mm) | 身高(mm) | 身高-坐高(mm) | 马氏指数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770 | -- | 1459.36 | -- | -- | 689.36 | -- | -- | 89.53 | -- |
790 | 1507.53 | 1485.22 | 22.31 | 717.53 | 695.22 | 22.31 | 90.83 | 88.00 | 2.82 |
810 | 1537.61 | 1511.08 | 26.53 | 727.61 | 701.08 | 26.53 | 89.83 | 86.55 | 3.28 |
830 | 1567.69 | 1536.94 | 30.75 | 737.69 | 706.94 | 30.75 | 88.88 | 85.17 | 3.70 |
850 | 1597.77 | 1562.80 | 34.97 | 747.77 | 712.80 | 34.97 | 87.97 | 83.86 | 4.11 |
870 | 1627.85 | 1588.66 | 39.19 | 757.85 | 718.66 | 39.19 | 87.11 | 82.60 | 4.50 |
890 | 1657.93 | 1614.52 | 43.41 | 767.93 | 724.52 | 43.41 | 86.28 | 81.41 | 4.88 |
910 | 1688.01 | 1640.38 | 47.63 | 778.01 | 730.38 | 47.63 | 85.50 | 80.26 | 5.23 |
930 | 1718.09 | 1666.24 | 51.85 | 788.09 | 736.24 | 51.85 | 84.74 | 79.17 | 5.58 |
950 | 1748.17 | 1692.10 | 56.07 | 798.17 | 742.10 | 56.07 | 84.02 | 78.12 | 5.90 |
970 | 1778.25 | -- | -- | 808.25 | -- | -- | 83.32 | -- | -- |
990 | 1808.33 | -- | -- | 818.33 | -- | -- | 82.66 | -- | -- |
1010 | 1838.41 | -- | -- | 828.41 | -- | -- | 82.02 | -- | -- |
身高(mm) | 坐高(mm) | 身高-坐高(mm) | 马氏指数 |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男 | 女 | 男女差 | |
1400 | -- | 781.67 | -- | -- | 618.33 | -- | -- | 79.10 | -- |
1430 | -- | 794.93 | -- | -- | 635.07 | -- | -- | 79.89 | -- |
1460 | 808.17 | 808.19 | -0.01 | 651.83 | 651.81 | 0.01 | 80.65 | 80.65 | 0.00 |
1490 | 821.49 | 821.45 | 0.05 | 668.51 | 668.55 | -0.05 | 81.39 | 81.39 | 0.00 |
1520 | 834.81 | 834.71 | 0.11 | 685.19 | 685.29 | -0.11 | 82.08 | 82.10 | -0.02 |
1550 | 848.13 | 847.97 | 0.17 | 701.87 | 702.03 | -0.17 | 82.75 | 82.79 | -0.04 |
1580 | 861.45 | 861.23 | 0.23 | 718.55 | 718.77 | -0.23 | 83.41 | 83.46 | -0.05 |
1610 | 874.77 | 874.49 | 0.29 | 735.23 | 735.51 | -0.29 | 84.05 | 84.11 | -0.06 |
1640 | 888.09 | 887.75 | 0.35 | 751.91 | 752.25 | -0.35 | 84.67 | 84.74 | -0.07 |
1670 | 901.41 | 901.01 | 0.41 | 768.59 | 768.99 | -0.41 | 85.26 | 85.35 | -0.08 |
1700 | 914.73 | 914.27 | 0.47 | 785.27 | 785.73 | -0.47 | 85.85 | 85.94 | -0.09 |
1730 | 928.05 | 927.53 | 0.53 | 801.95 | 802.47 | -0.53 | 86.41 | 86.52 | -0.11 |
1760 | 941.37 | 940.79 | 0.59 | 818.63 | 819.21 | -0.59 | 86.96 | 87.08 | -0.12 |
1790 | 954.69 | -- | -- | 835.31 | -- | -- | 87.49 | -- | -- |
1820 | 968.01 | -- | -- | 851.99 | -- | -- | 88.01 | -- | -- |
1850 | 981.33 | -- | -- | 868.67 | -- | -- | 88.52 | -- | -- |
1880 | 994.65 | -- | -- | 885.35 | -- | -- | 89.01 | -- | -- |
由此可见,同身高女性腿长,同坐高男性腿长 。
(六)《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tting height and leg length in adults》中,澳大利亚国防军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n=938)为91.7,女性(n=715)为90.1,具体数据如三线表所示:
如图册所示,由线性拟合可以得出--同坐高男性腿更长 。
(七)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女性腿长 ,同坐高男性腿长 ;由于腿身比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腿身比也倾向于 越大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差异显著(p<0.01) 、效应量 不大(d<0.8) ;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 。而且,雌激素对骨质的成骨细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愈合 。月经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较小 ,来潮后,女生躯干的突增越来越明显 ,导致马氏指数平均值成熟女性远小于少女 。因此,长腿绝非女性第二性征 ,同身高女性腿略长是身高性别二态性的"副产品" 。
受社会文化态度 、审美偏好 、服装修饰 影响,人们更愿意、也更倾向于用小样本甚至个例,去印证"腿身比是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腿身比更大 "的错误想法 。
大小腿长
简介
大腿长是股骨长,股骨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 。小腿有两长骨,即胫骨和腓骨,通常小腿长指胫骨长 ,也有文献指腓骨长 。
国人股骨长于胫骨7-10cm,只有胫骨长加上足高后(即胫骨点高),才能接近或超过股骨的长度 。Crural指数=(胫骨长/股骨长)×100,人类平均只有80多 ,指数高的人更适于参加跳的运动 。
由于大腿顶端难以找到确定的测点,所以活体不易进行精确的测量 。
数据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88)》(男18-60岁,女18-55岁)节选,以供参考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678 | 1570 | 108 |
胫骨上点高(mm) | 444 | 410 | 34 |
(胫骨上点高/身高)×100 | 26.46 | 26.11 | 0.35 |
小腿长(mm) | 369 | 344 | 25 |
(小腿长/身高)×100 | 21.99 | 21.91 | 0.08 |
(小腿长/胫骨上点高)×100 | 83.11 | 83.90 | -0.79 |
内踝下点高=胫骨上点高-小腿长(mm) | 75 | 66 | 9 |
(内踝下点高/身高)×100 | 4.47 | 4.20 | 0.27 |
(内踝下点高/胫骨上点高)×100 | 16.89 | 16.10 | 0.79 |
膝外翻角
简介
股骨体长轴线与胫骨体长轴线在膝关节处相交成向外侧开放的交角,该角约170°,其补角即膝外翻角,约10°。
正常情况下,男性此角略小,女性略大。膝外翻角>10°为膝外翻,严重的双膝外翻呈"X"形腿;膝外翻角<10°为膝内翻,严重的双膝内翻呈"O"形腿或弓形腿 。
原因
女性由于妊娠的需要,髋臼间宽、大转子间宽、臀宽较大 。
当双膝并拢时,左右股骨的倾角更大 ,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 ,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 。
伪概念"假胯宽"
简介
(一)在人体测量中,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 。
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 。
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 ,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
(二)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 ,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
人体宽度测量值
(一)人们常说"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宽",这其实是相对于身高、肩宽而言,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 。就骨盆宽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于女性 。
(二)其次,骨盆宽又称为髂嵴间宽,是腹宽,而不是臀宽(髋最大宽) ;大转子间宽又称髋宽 ,接近髋最大宽;三者关系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
(三)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间宽和髋最大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从腹部至髋部的宽度增加得更为明显,构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相关数据如下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0 | 1591.3 | 122.7 |
髂嵴间宽(mm) | 272.2 | 263.0 | 9.2 |
(髂嵴间宽/身高)×100 | 15.9 | 16.5 | -0.6 |
大转子间宽(mm) | 306.7 | 318.2 | -11.5 |
(大转子间宽/身高)×100 | 17.9 | 20.0 | -2.1 |
(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100 | 88.8 | 82.7 | 6.1 |
髋最大宽(mm) | 327.8 | 330.7 | -2.9 |
(髋最大宽/身高)×100 | 19.1 | 20.8 | -1.7 |
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mm) | 34.5 | 55.2 | -20.7 |
髋最大宽-髂嵴间宽(mm) | 55.6 | 67.7 | -12.1 |
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mm) | 21.1 | 12.5 | 8.6 |
(四)一般少年儿童(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100指数平均值(%)如表所示:
(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100指数,一般男少年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变化相对稳定,易于预测。女少年在8岁以前趋向男性,随着青春发育期的到来,女性化逐渐明显,髋部的增宽使指数下降与男性有明显的差别 。
测量点的位置
(一)髂嵴点的位置:骨盆的上缘就是髂嵴,两侧髂嵴的最宽处,也即是髂嵴最向外突之点(该处成一结节,叫髂结节)也就是髂嵴点 。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
(二)大转子的位置:令被测者将大腿外展,体部向外展的大腿侧屈。此时,在大转子部位的皮肤形成一个凹窝,由此处可探得此测点 。侧卧时股骨大转子内旋可导致假性凸起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 ,远大于会阴高、臀沟高 。
(三)髋部最宽点的位置:
(1)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 。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 。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 ,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 。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
消瘦的病人,因大转子特别明显隆起,覆盖其表面的皮肤受压后容易形成褥疮 。
(2)在人体测量中,髂嵴以下、臀沟以上各测量点至地面垂距从高到低依次为:髂嵴高、脐高 >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臀峰点高、大转子外突点高 >会阴高>臀沟高 、髋部最宽点高 。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
项目 | 女 | 男 | 男女差 |
身高(cm) | 162.94 | 175.58 | 12.64 |
髂嵴点高(cm) | 98.88 | 107.34 | 8.46 |
(髂嵴点高/身高)×100 | 60.68 | 61.13 | 0.45 |
脐高(cm) | 98.21 | 105.88 | 7.67 |
(脐高/身高)×100 | 60.27 | 60.30 | 0.03 |
大转子点高(cm) | 86.16 | 92.83 | 6.67 |
(大转子点高/身高)×100 | 52.88 | 52.87 | -0.01 |
臀峰点高(cm) | 83.83 | 88.74 | 4.91 |
(臀峰点高/身高)×100 | 51.45 | 50.54 | -0.91 |
会阴高(cm) | 77.14 | 83.72 | 6.58 |
(会阴高/身高)×100 | 47.34 | 47.68 | 0.34 |
臀沟高(cm) | 74.43 | 81.44 | 7.01 |
(臀沟高/身高)×100 | 45.68 | 46.38 | 0.70 |
《AIST/HQL人体寸法・形状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统计量【青年群】(单位:mm)如下,以供参考 :
注:大转子点高>臀峰点高 、大转子外突点高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696.7 | 1578.3 | 118.4 |
髂嵴点高(mm) | 957.2 | 892.9 | 64.3 |
(髂嵴点高/身高)×100 | 56.4 | 56.6 | -0.2 |
臀峰点高(mm) | 833.9 | 775.4 | 58.5 |
(臀峰点高/身高)×100 | 49.1 | 49.1 | 0.0 |
大转子外突点高(mm) | 832.0 | 770.8 | 61.2 |
(大转子外突点高/身高)×100 | 49.0 | 48.8 | 0.2 |
会阴高(mm) | 754.9 | 701.2 | 53.7 |
(会阴高/身高)×100 | 44.5 | 44.4 | 0.1 |
臀沟高(mm) | 738.4 | 681.1 | 57.3 |
(臀沟高/身高)×100 | 43.5 | 43.2 | 0.4 |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以供参考 :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0 | 1591.3 | 122.7 |
髂嵴最高点高(mm) | 1014.2 | 943.9 | 70.3 |
(髂嵴最高点高/身高)×100 | 59.2 | 59.3 | -0.1 |
脐高(mm) | 1003.6 | 925.1 | 78.5 |
(脐高/身高)×100 | 58.6 | 58.1 | 0.4 |
髂前上棘点高(mm) | 933.4 | 847.2 | 86.2 |
(髂前上棘点高/身高)×100 | 54.5 | 53.2 | 1.2 |
大转子点高(mm) | 875.7 | 814.5 | 61.2 |
(大转子点高/身高)×100 | 51.1 | 51.2 | -0.1 |
会阴高(mm) | 783.3 | 714.5 | 68.8 |
(会阴高/身高)×100 | 45.7 | 44.9 | 0.8 |
臀沟高(mm) | 748.7 | 692.3 | 56.4 |
(臀沟高/身高)×100 | 43.7 | 43.5 | 0.2 |
(3)因此,正常人髋最大宽测量点不会高于大转子外突点,如图所示 。而绝大多数女性髋最大宽测量点还要低于大转子外突点,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 。
异常比例
从后方观察髂嵴间径与大转子间径的比例,如图所示 :
(一)图1为正常人,即所谓的"假胯宽"。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
女性大腿的脂肪远多于小腿,它形成了大腿外侧脂肪垫(outer thigh fat pad)。该脂肪垫位于大腿外上部的表面,在股骨大转子的下方,覆盖于股外侧肌上。它向上与臀后侧脂肪垫融汇,并绕至大腿后侧、臀部下方,与臀部脂肪的向下延伸部融汇。女性骨盆区域的最宽处,由大腿外侧脂肪垫构成。该点就在紧靠股骨大转子的下方位置,与臀沟同高(男性臀部的最宽处通常位于阔筋膜张肌的远端)。由于大腿脂肪丰富,导致女性臀部宽度增加,所以女性的大腿看上去似乎比男性的短些 。
当该区域有大量脂肪堆积时,常可看到该区域的皮肤上出现许多深深的凹陷,呈麻点状或干酪状。这是由于连接凹陷部位皮肤深面与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间的条索状纤维束缺乏弹性,导致纤维束之间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
转子下脂肪过多,导致大腿外侧凸起,俗称骑士臀(saddle bag)、马裤腿 。超量的训练使肌纤维变粗、大腿肌肉横断面增粗,也会出现马裤腿 。此时髋最大宽远大于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位置也远低于大转子外突点。这绝不是"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假胯宽 "。
通过整形外科手术等也许可以减少转子下脂肪 ,使髋最大宽减小,不断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不断接近大转子外突点。然而,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却是不变的,髋部最宽点始终不高于大转子外突点 。
(二)图2已有专业术语称之为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髋内翻。髋内翻不是股骨内旋,是颈干角小于正常值 。严重髋内翻可导致大转子显著突出、上升,与髂前上棘距离变短 ,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缩短 ,患肢外展、内旋活动受限,出现跛行、鸭步 。其特点为髂嵴间宽远小于大转子间宽 ,大转子间宽就是髋最大宽。
正常人大转子外突点高(略小于大转子点高)本来就接近臀峰点高,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这类病人的大转子又还上升,所以髋部最宽点(即大转子外突点)高于正常女性的髋部最宽点(即臀沟下缘)。
注:大部分人(大转子点高/身高)×100数值都在50%以上,(大转子外突点高/身高)×100数值接近50% ;绝大部分人(会阴高/身高)×100数值远不及50% ,(臀沟高/身高)×100数值则更小 。
因此,图2与"假胯宽"显腿短、股骨内旋的说法完全不符合。
(三)图3为腰椎滑脱 、极有可能是驼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 等,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 。
图6为扁平骨盆,其特点为髂嵴间宽与大转子间宽大致相等 。
图3和图6即所谓的"真胯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其中图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体最宽处位于髂嵴点(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最显腿长。
原因
(一)在骨盆测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间径比髂棘间径长2-3cm,大转子间径比髂嵴间径长2-3cm。如上述各种径线过小,或几条径线之间比例不正常,说明骨盆可能狭窄或畸形 。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棘间径等于或大于髂嵴间径。
驼背性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嵴间径等于或大于大转子间径 。
骨盆中部横径可用外测股骨大转子间径来间接推测,此法并非直接测量骨盆,不能说明正常骨盆之横径,但大转子间径过小往往标志着骨盆中部横径过小 。大转子间宽小于28cm,说明中骨盆狭窄,应剖宫产 。
注: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22-303mm,平均值为263mm;大转子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91-355mm,平均值为318.2mm 。
(二)骨骼系统最重要的性别差异表现在骨盆。女性骨盆由于适应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对较宽。女性骶骨也较宽,骨盆腔宽而圆,便于胎儿的娩出。由于骨盆腔较宽,致使两侧的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关节窝)相距较远,增加了两侧大转子的间距,故使髋部变宽 。
女性大转子间距的发育和月经初潮有一定联系。13-15岁女性大转子间距发育甚为迅速,其均数远超过男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月经初潮的高峰时期,所以大转子间距的发育高峰应该是第二性征的重要指征 。
所以当双膝并拢时,女性左右两股骨的倾角更大 (Q角较男性大 ,颈干角较男性小),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 ,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 。
雌激素促进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 。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腰细臀宽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长寿 。她们和后代认知能力较高,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 。
结论
(一)解剖学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矢状面、冠状轴、胫侧、腓侧、旋内、旋外等 。在人体测量中,"宽",顾名思义,指的是横径 。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 。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 。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 ,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 ,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
内旋是由骨骼的解剖特征引起的,如股骨扭转。那么,髋部内旋的非手术干预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 。正常女性髋臼间宽较大 ,经计算或测量,最大限度的外旋或通过治疗根本不可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而从活体测量层面看,女性髋最大宽还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 。
如"股骨过度前倾和(或)胫骨过度外旋可以造成代偿性下肢内旋步态,使得髌骨承受过度的外侧牵拉应力,这些患者通常合并代偿性扁平足和足旋前 "等现象,这些词语骨科、运动医学等自有描述。如果是要依据身体其它部位的特征、而不是身体横径来判断真假胯宽,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假胯宽"这一描述身体横径的词逻辑上也显得多余。
(二)骨骼测量 :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 ,驼背性骨盆 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 。导致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大的是髋内翻和髋关节脱位 ,非股骨内旋。
活体测量 :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侧卧可假性凸起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臀峰点高 ,远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 。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在整形外科称为骑士臀、马裤腿 ,绝非"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的假胯宽 "。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 ;绝非"体态矫正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因此,改善假胯宽拥有筷子腿的说法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