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铃芝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主治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 中文名称 竹铃芝
- 界 真菌界
- 门 真菌门
- 亚门 担子菌亚门
- 纲 层菌纲
形态特征
竹铃芝 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粘性,具同色的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为多孔菌科植物竹铃芝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
药品简述
主治: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扑或煎水洗。
生态环境:多寄生于病竹根部。
资源分布: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
采收储藏: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1、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2、《雷公炮炙论》:"凡使霄丸,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出。日干,却以酒拌,如前从巳至未蒸,日干用。"
用药禁忌
1、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2、《别录》:"久服令人阴痿。赤者杀人。"
3、《本草经集注》:"荔实、厚朴为之使。恶葛根。"
4、《药性论》:"恶(扁)蓄、(葛)根。芫花为使。"
5、《医学入门》:"久服伤阴,男女同。"
6、《本草汇言》:"如病虫积日久,脾胃衰惫者,亦禁用之。"
中药化学成份
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
药理作用
1、驱绦虫作用:将未用药自然排出的绦虫节片置于37℃的5~30%雷丸浸出液中,快的在2小时40分钟,慢的在9小时后均致死亡,但放在生理盐水中可以生存40~62小时,放在蒸馏水中亦可生存24~30小时。雷丸对人感染有钩及无钩绦虫,犬绦虫均有驱虫作用。把服用雷丸后排出的虫体,放在微温生理盐水中,大多数是不会活动的,其细节部被破坏的程度最为显着,因此雷丸的驱绦虫作用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致虫节破坏所致。
2、对蛔虫的作用: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效,但对蛔虫感染者无效。
3、抗阴道毛滴虫作用:10%的雷丸煎剂,药液与培养基成1:1的浓度,5分钟后大部分虫体颗粒化变形,个别虫体仍有活动。
临床应用
1、治疗绦虫病:取雷丸制成粉剂,每次20克,以凉开水加糖少许调服。每日3次,连服3日。第4天服硫酸镁15~20克(不服亦可)。临床观察20例,虫体多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下,治疗后复查未见虫体,全部症状消失。
2、治疗钩虫病:取雷丸研成极细末,加适量乳糖或葡萄糖粉用开水调服。成人每剂60克,1次顿服或3次分服(体弱者可分2~3日服完),隔几天再服1剂。临床试治11例,服药2次以上经1~3次大便检查,除2例找到少量虫卵外,其余均阴转。但亦有观察19例,连服2次后复查,结果不管淘虫及粪检虫卵都不够满意。
3、治疗蛲虫病:取雷丸1钱,大黄3钱,二丑3钱,共研细末混匀,晨起空腹时用冷开水1次送服。小儿可按年龄递减。临床治疗188例,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一般在服药后1~2日即可排虫,随之自觉症状消失。服药期间有13例发现短暂而轻微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