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鱼

穿条鱼:鲤科,学名鲹鱼(《纲目》),俗称餐鲦鱼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白漂子(《全国大部分河流均有该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体狭长,鳞银白,肉细嫩,多作爆鱼用,其酱折爆鱼,味极醇,咸甜可口。清嘉庆年间诗人陈阿宝有诗记:"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可知此为下酒佳品。多见于池塘、水库、江河等水域,喜食植物类饵料。于群集状态居多。【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功用主治-鲦鱼的功效】《纲目》:暖胃,止冷泻。
- 中文名称 穿条鱼
- 别称 鲹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
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 ,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群集状态居多。

作用价值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获得后,去鳃、鳞、内脏,洗净鲜用。味甘微温,能益脾暖胃,用于脾胃虚弱或虚寒,少食腹泻等,宜与 生姜、胡椒等温中健胃之品煮汤服,亦可煎熟食。


垂钓方法
垂钓穿条鱼时不要用鱼漂,提竿时要快,否则钓了很久,饵料用光鱼却没钓上来。最好用4.5米台钓竿,一号以下细线,2号以下袖钩,先用让饵雾化引来鱼,来后用饭米粒等饵料来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