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稻纵卷叶螟

2022-07-13 23:32:26 百科资料

昆虫名,螟蛾科。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 中文名 稻纵卷叶螟
  • 拉丁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 别称 稻纵卷叶虫,刮青虫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外形特征

成虫

  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稻纵卷叶螟成虫图

  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部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

  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生活环境

  1、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桂南地区、钦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稻纵卷叶螟

  2、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3、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生长繁殖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1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在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

相关图片

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在中国一年发生2~9代,自北向南逐渐递增。河北、山东北部2~3代,广东南部7~8代,海南岛8~9代。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一年发生4代。越冬情况,因地区而异,在中国可划分为3大区:①周年为害区。1月平均气温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一线以南,冬季有再生稻和落谷稻等食料条件,可终年繁殖,无休眠现象。②冬季休眠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7℃等温线以南,即北纬30℃以南至大陆南海岸线之间,以幼虫或蛹越冬。其中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越冬存活率较高;南岭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虽有部分虫口在杂草、稻丛等处越冬,但越冬存活率极低。③冬季死亡区。1月平均最高气温7℃等温线以北,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苏、河南、山东等省,任何虫态都不能安全越冬。

  该虫的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和潮湿,且能长距离迁飞。白天栖于荫蔽、高湿的作物田。喜吸食花蜜。成虫羽化后2天常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产卵,历时3~4天,卵散产,少数2~5粒相连。每雌产卵量40~50粒,最多150 粒以上。产卵位置因水稻生育期而异。卵多产在叶片中脉附近。 1龄幼虫在分蘖期爬入心叶或嫩叶鞘内侧啃食。在孕穗抽穗期,则爬至老虫苞或嫩叶鞘内侧啃食。2 龄幼虫可将叶尖卷成小虫苞,然后叶丝纵卷稻叶形成新的虫苞,幼虫潜藏虫苞内啃食。幼虫脱皮前,常转移至新叶重新作苞。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5%左右,为害最大。每头幼虫一生可卷叶5~6片,多的达9~10片。老熟幼虫在稻丛基部的黄叶或无效分蘖的嫩叶苞中化蛹,有的在稻丛间,少数在老虫苞中。稻显纹纵卷叶螟成虫趋光性不强,卵多产于叶背面。3~5粒呈鱼鳞状排列,少数单产。幼虫不甚活泼,转叶结苞甚少。老熟幼虫在老虫苞中化蛹。

环境影响

  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的程度常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保护利用天敌

  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参考实用药剂:1、得力士(20亿单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正邦生化有限公司)2、金爱维丁(5%阿维菌素乳油,深圳诺普信品牌产品),3、乐斯本(48%毒死蜱乳油,陶氏益农),4、5%氟铃脲乳油,5、10%氟铃·毒死蜱乳油。6、康坤(3.2%阿维菌素微乳剂,山东天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注意轮换和混配用药,不同区域使用药剂请咨询当地植保技术专家。

发生情况

  农业部预测,稻纵卷叶螟自2003年发生全国性暴发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年发生面积在3亿亩次以上。表现为:峰次增加,主迁峰增加;发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田间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时间长;江南、长江中下游、西南东北部连年重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