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边
- 中文名 秩边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 穴 义 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膀胱经
-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秩边
【穴义】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名解】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定位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和臀下皮神经。深层有臀上、下动脉,臀上、下静脉,臀上、下神经。
主治
1:腰腿痛,下肢痿痹。
2:痣疾,便秘,小便不利,阴痛。
操作
1:直刺1.5~3寸。
2:针刺对准肝门,刺1.5~2寸,针感到肝门。
3:针刺对准前阴或小腹,刺3~4寸,针感到前阴或小腹。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痛,不得小便。”
《千金方》:“秩边,包肓主癃闭下重,大小便难。”
《铜人》:“五痔发肿。”
膀胱经穴位
该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穴位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内经》称穴位为“气穴”,是“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部位。根据穴位的基本含义,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toreceptstimulus)和反映病证(toreflectillness)。
(一)感受刺激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必须作用于一定穴位而产生作用,这是因为刺激作用于穴位后,能激发经气运行,以达到宣通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所以,从感受刺激这方面来说,穴位是体表存在的感受针灸、推拿等诸多刺激的感受装置(receptingsetting).
(二)反映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月国。张介宾《类经》注曰:“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穴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反应点。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为穴位病理反应(pathologyresponse)。
腧穴定位
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间9寸。
(2)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8寸,脐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间8寸。
(3)背腰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大椎至尾椎共有21椎。
(4)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5)侧胸腹部:腋至季胁(第11肋端)12寸,季胁至髀枢(股骨大转子)9寸。
(6)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缘(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2.自然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