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种谔

2022-07-16 02:22:25 百科资料

种[chóng]谔(1027年―1083年),字子正, 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名将。

种谔最初因父亲种世衡的恩荫,多次升官授任左藏库副使。后来在延州守帅陆诜的推荐下掌管青涧城。治平四年(1067年),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后种谔谋划到横山筑城,但徐禧与鄜延经略使沈括决定筑永乐城,上奏留种谔守延州。

元丰六年(1083年),永乐城遭到西夏军围困,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宋神宗没有追究,并任命他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 本名 种谔
  • 字 子正
  • 所处时代 北宋
  • 出生日期 1027年
  • 逝世日期 1083年

人物生平

初掌青涧

  种谔最初因父亲种世衡的恩荫,多次升官授任左藏库副使。后来,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帅陆诜推荐种谔掌管青涧城(位于延州东北二百里)。

  当时,西夏部落酋长令㖫归附北宋,陆诜恐怕惹起事端,打算不接纳其归附,但在种谔的请求下接受了归附。西夏人前来索要令㖫,陆诜询问种谔怎样答复,种谔说:"如果西夏一定要讨回令㖫,就应当用景询(逃亡到西夏的宋朝人)来交换。"西夏人这才停止要人。

绥州筑城

  治平四年(1067年),当时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之前宋朝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嵬名夷山先前已归降宋朝,种谔派人通过嵬名夷山引诱嵬名山,用金盂进行贿赂,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贿赂而答应投降,但嵬名山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报告朝廷,朝廷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他们。 种谔不等朝廷答覆,就发动所部的全部兵力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族帐。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战斗,嵬名夷山叫他说:"兄长已约好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李文喜趁机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而哭泣,然后带领部众跟从种谔南行。种谔于是收复绥州,共缴获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种谔想要在绥州故地筑城时,陆诜以无诏出师的名义,召回种谔。种谔率军队驻扎在怀远,早晨起来正在梳头,敌军聚集四万人马,附着城墙结阵。种谔开门以待,派嵬名山率领新归降的一百多人挑战,种谔的军队跟随其后,击鼓前进而出。到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派副将燕达、刘甫为两翼,自己率领中军,然后关闭城垒,集中全部老弱之人登城雷鼓呐喊以迷惑敌军。不久,三军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很多敌军,于是在绥州筑城。

宦海沉浮

  陆诜弹劾种谔擅自兴兵,而且不接受指挥约束,打算逮捕他治罪,但此事还没结果,陆诜就调任秦州了。谏官们纷纷攻击种谔,于是传送吏部论罪,被贬官秩四等,安置在随州居住。恰逢侯可因报告水利之事入朝见宋神宗赵顼,宋神宗问起种谔的事,侯可回答说:"种谔奉有密旨攻取绥州而获罪,日后还怎么派人作事呢?"宋神宗也很后悔,于是恢复了种谔的官职。 韩绛担任陕西宣抚使时,任用种谔为鄜延钤辖。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种谔在罗兀(一作啰兀)北部袭击西夏军队,将其打得大败。随后韩绛在罗兀筑城, 图谋攻取横山,命令种锷率军两万出兵无定川,让众将都接受种谔的指挥约束,调发河东军队到银州会合。罗兀城刚修筑成功,庆州士兵就发生了叛乱,朝廷下诏退兵,放弃罗兀城。三月,种谔因此事受到责罚降职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在潭州。 四月,再贬任贺州别驾, 移至单州安置,随后又移至华州安置。

征讨叛乱

  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韩绛第二次担任宰相,上奏陈述种谔以前的功劳,于是复任其为礼宾副使、岷州知州。十一月,唃厮啰政权君主董毡部将青宜结鬼章率军进犯洮州、岷州,新归附的羌人多数反叛,种谔等人率军在铁城击杀青宜结鬼章。 随后跟随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逋宗、讲珠、东宜诸城,乘敌不备进袭到大河,斩下敌军七千首级。

  熙宁十年(1078年)三月,种谔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改任墉延副总管。

攻略西夏

  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说:"西夏国主李秉常被他的母亲所囚禁,可赶快派本路官兵直捣他们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觐见宋神宗,夸大其辞说:"夏国没有人才,李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便可抓着他的手臂将他带来。"宋神宗受到种谔的话鼓动壮胆,决意西征,任命他为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都听他的指挥约束。种谔立即率军驻扎在边境上,宋神宗因种谔提前轻率出动,而让他听命于王中正。 当时西夏军屯兵在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城地区的七支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前来增援,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西夏军首尾,将他们打得大败, 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捷报传到朝廷,宋神宗大喜,群臣都向宋神宗祝贺,宋神宗派遣宦官谕示奖赏,而且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种谔留下一千人守卫米脂,进而驻扎银、石、夏三州,却不见西夏军踪影。开始时,种谔接受诏命应当在灵武会合军队,但种谔绕远路不向前进军,使得士兵饥饿疲乏,于是他打算用粮运不继的名义,归罪于转运使李稷。结果驻军在麻家坪时,大校刘归仁带着兵众溃逃,于是朝廷下诏令撤回军队。但种谔还是升任了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横山之议

  种谔谋划占据横山的志愿尚未完成,于是派儿子种朴上奏他的计策。宋神宗召见种朴询问情况,升任种朴为阁门祗候。朝廷想要到横山筑城,命令徐禧、李舜举到鄜延商议。种谔说:"横山延绵千里,多产马匹适合耕种,百姓强悍善战,而且有盐铁之利,西夏人依靠它为生;其城垒都控制险要,足以守御。现在建功立业,应当从银州开始。其次迁徙宥州,再其次修筑夏州,三州修好后鼎峙而立,那么横山之地已囊括在三州之中。再其次是修筑盐州城,那么横山的强兵战马、山泽之利,都归我大宋所有。其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捣西夏的巢穴。"但徐禧和沈括定议迁移银州,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马湖峪),与种谔开始的谋划不同,于是奏请朝廷让种谔留守延州。

因病去世

  元丰六年(1083年),永乐城遭到西夏军围困,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宋神宗希望他以后还能效力,所以对其观望不援救的事置之不问,而且因为担心夏军来袭,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主要影响

  种谔是北宋名将,屡立战功,主要战绩有:

  治平四年(1067年),种谔降服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收复绥州并筑城。

  熙宁四年(1071年),种谔在罗兀打败西夏军。

  熙宁九年(1076年),青唐作乱,种谔击杀青唐大将青宜结鬼章。 随后跟随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逋宗、讲珠、东宜诸城,斩下敌军七千首级。

  元丰四年(1081年),种谔在无定川击败西夏军,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

历史评价

  《种太尉传》:谔虽名将,而喜事贪功,实开永乐之衅。

  《宋史》:①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②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轶事典故

斩杀军吏

  元丰四年(1081年),进攻西夏时,转运使李稷负责供应军饷,早晨进入种谔的军营,军吏鸣鼓行礼。种谔问军吏说:"军队有几个主帅?我应当借你的头来代替转运使。"立即将行礼的军吏斩首,李稷吓得马上退出军营。

欺骗门客

  种谔曾经在渡黄河时,仓卒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追随旗鼓千骑,赶快奔赴大军。"门下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门下客是种谔,随后追击,此人差点丢了性命。

人际关系

  叔祖

  种放(?-1015年),字明逸。博通经史,多为歌诗。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东明峰,自号云溪醉叟。以讲习为业,士大夫多从之学。著《蒙书》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多传之。咸平中。以张齐贤荐,赐对便殿,授右司谏、直昭文馆。其后,常往来于山林朝廷间。景德中,擢右谏议大夫。大中祥符中,拜工部侍郎。晚年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横行不法,时议渐薄之。

  父亲

  种世衡(985年-1045年),字仲平。种放之侄。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天圣中,累官至通判风州。忤章献后姻亲、知风翔府王蒙正,遭陷害,坐罪流窦州。后得雪诬,累迁为签书鄜州判官厅公事。以筑青涧城有功,擢内殿承制、知青涧城。开营田、募商贾,城遂富实。庆历二年(1042年),迁洛苑副使、知环州。结好周边蕃部,大练民兵。又行反间计,使元昊诛其大将野利兄弟。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抱病与知原州蒋偕出兵筑细腰城,城成而卒。

  哥哥

  种古,一作种诂。字大质。种世衡长子。少慕从祖种放为人,不事科举。尝任官,推以与弟,时号"小隐君"。庆历中,以其父遗恩,录为天兴县尉。治平三年(1066年年),用吕公弼荐,以大理评事换武秩,授内殿崇班、陕西沿边驻泊都监。神宗时。历任泾原路都监、知原州、永兴军路钤辖、知镇戎军等职,用兵治民,多有劳绩。官终知隰州.卒年七十。

  弟弟

  种诊,仁宗朝,以父任补官。治平二年(1065年),以殿中丞换武秩,为洛苑副使、环庆路都监。迁知环州。神宗即位,改北作坊使,寻兼合门通事舍人。熙宁二年(1069年),召对,令其久任,擢兼本路钤辖。再迁皇城副使。熙宁四年(1071年),坐擅自应允西夏通和,降西京作坊副使。其后,累迁内藏库使,历知镇戎军、泾原钤辖、永兴军钤辖等职。元丰六年(1083年),以年老罢任。与其兄种古、种谔皆有将才,关中号为"三种"。

  种谊,字寿翁。种世衡第八子。倜傥有气节,喜读书。熙宁中补官。从大将高遵裕姝复洮、岷二州,又平山后羌。积功迁为熙河副将。莅军严整,命令一下,士卒死不敢避。元佑初,知岷州。出兵收复洮州,生擒西蕃大首领青宜结鬼章,擢西上合门使,领康州刺史,徙知郎州。元祜四年(1089年)。除权熙河钤辖、知兰州兼主管沿边安抚司。元祜七年。以筑定远城有劳,领保州团练使,令再任。未几病卒,卒年五十五。

  儿子

  种朴(?-1099年) ,神宗朝,以父任补右班殿直,累加罔门祗候。元祜中,为熙河路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迁西京左藏库副使兼陶门通事舍人。绍圣四年(1097年),擢泾原路都监、知镇戎军。元符元年(1098年),领兵进筑兴平城横山寨,迁文思使。次年,以进筑天都寨及与西夏军战于赤羊川有功,累迁皇城使、昌州刺史、熙河兰会路钤辖兼知河州、管勾洮西沿边安抚司公事。蕃部阿章叛,发兵进讨,战没。

史料索引

  《种太尉传》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人物争议

进筑横山之议

  现存史料对于进筑横山与永乐城之议的记载颇有不同,有以下几种说法:

  1.沈括议进筑横山

  据《皇宋十朝纲要》记载,元丰五年五月,知延州的沈括提出进筑横山。《宋史》卷334《徐禧传》也持此说。《宋会要辑稿》则进一步记载城永乐的建议也为沈括提出。

  2.沈括、种谔共议进筑横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6则记载是沈括与种谔言共同提出进筑横山,随后又提出先修宥州,以此为根据,再进筑银、夏的建议。

  3.种谔议进筑横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8又记载,进筑横山是种谔单独提出的,作者李焘指出,种谔的论述与沈括大致相同,两人于五月丙午日"同列奏"。这两篇建议的区别在于,种谔与沈括同论奏的建议在横山筑城的顺序为宥州--银州--夏州,而种谔的单独建议则是银州--宥州--夏州。

观望不救永乐

  永乐城遭西夏军围困时,《宋史》记载种谔观望不去援救,此后也多有批评种谔坐视永乐城陷的说法。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原副教授曾瑞龙则对此说法进行了批驳,他认为种谔固守延州反而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以此来保存延州的兵力,使其不再遭受重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