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禾雀花

2022-06-30 16:53:42 百科资料

禾雀花(拉丁学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又名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儿花。 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禾雀花为蝶形花科黎豆属木质藤本植物。

禾雀花原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地区均有栽培。 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节前后繁花似锦,吊挂成串犹 如禾雀花飞舞,颇具观赏价值。

  • 中文名 禾雀花
  • 分布区域 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亚    目 蔷薇亚目
  • 别    称 白花油麻藤、鸡血藤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常绿、大型木质藤本。老茎外皮灰褐色,断面淡红褐色,有3-4偏心的同心圆圈,断面先流白汁,2-3分钟后有血红色汁液形成;幼茎具纵沟槽,皮孔褐色,凸起,无毛或节间被伏贴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7-30厘米;托叶早落;叶柄长8-20厘米;叶轴长2-4厘米;小叶近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卵形或略呈倒卵形,通常较长而狭,长9-16厘米,宽2-6厘米,先端具长达1.3-2厘米的渐尖头,基部圆形或稍楔形,侧生小叶偏斜,长9-16厘米,两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侧脉3-5,中脉、侧脉、网脉在两面凸起;无小托叶;小叶柄长4-8毫米,具稀疏短毛。

禾雀花

  总状花序生于老枝上或生于叶腋,长20-38厘米,有花20-30朵,常呈束状;苞片卵形,长约2毫米,早落;花梗长1-1.5厘米,具稀疏或密生的暗褐色伏贴毛;小苞片早落;花萼内面与外面密被浅褐色伏贴毛,外面被红褐色脱落的粗刺毛,萼筒宽杯形,长1-1.5厘米,宽1.5-2.5厘米,2侧齿三角形,长5-8毫米,最下齿狭三角形,长5-15毫米,上唇宽三角形,常与侧齿等长;花冠白色或带绿白色,旗瓣长3.5-4.5厘米,先端圆,基部耳长4毫米,翼瓣长6.2-7.1厘米,先端圆,瓣柄长约8毫米,密被浅褐色短毛,耳长约5毫米,龙骨瓣长7.5-8.7厘米,基部瓣柄长7-8毫米,耳长不过1毫米,密被褐色短毛;雄蕊管长5.5-6.5厘米;子房密被直立暗褐色短毛。

禾雀花

  果木质,带形,长30-45厘米,宽3.5-4.5厘米,厚1-1.5厘米,近念珠状,密被红褐色短绒毛,幼果常被红褐色脱落的刚毛,沿背、腹缝线各具宽3-5毫米的木质狭翅,有纵沟,内部在种子之间有木质隔膜,厚达4毫米;种子5-13颗,深紫黑色,近肾形,长约2.8厘米,宽约2厘米,厚8-10毫米,常有光泽,种脐为种子周长的1/2-3/4。

生境分布

  禾雀花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耐旱,畏严寒。生性强健,生长迅速,攀援力强,花期3-5月,果期6-11月,园林中其藤蔓攀援棚架生长,花期花序悬挂于棚下,吊挂成串,多者每串20-30朵。

  产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阳处,路旁,溪边,常攀援在乔,灌木上。

种植准备

消毒

  消毒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指对种子进行消毒,另一个是指对播种用基质进行消毒。

  家庭对种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热水浸种一刻钟,然后再用温热水催芽12~24小时。

  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催芽

  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12~24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播种

  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公分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这个方法称为“盆浸法”);

  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5公分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播种后的管理 

  在深秋、早春季或冬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来,以利保温保湿;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

  扦插

  常于春末秋初用当年生的枝条进行嫩枝扦插,或于早春用去年生的枝条进行老枝扦插。

  扦插基质 

  就是用来扦插的营养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于条件很难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质,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几次。海砂及盐碱地区的河砂不要使用,它们不适合花卉植物的生长。

栽培技术

湿度

  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温度

  由于它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停止生长。

光照

  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节前后繁花似锦,吊挂成串犹如禾雀花飞舞,颇具观赏价值,因此最宜于做公园、庭院等处的大型棚架、绿廊、绿亭、露地餐厅等的顶面绿化;适于墙垣、假山阳台等处的垂直绿化或作护坡花木;也可用于山岩、叠石、林间配置,颇具自然野趣。顶面绿化时,前期应注意设立支架、人工绑扎以助其攀援。

食用价值

  鲜禾雀花味道甘甜可口,可作佐肴的时菜,还可伴肉类煮汤,煎炒均美味可口;晒干的禾雀花可以药用,是一种降火清热气的佳品。

药用价值

  茎可药用,有强筋骨、通筋络、补血之功效;种子含淀粉,有毒。

植物文化

  新会棠下镇乐溪村后小蓬莱山上(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过人臂,攀缠于其他树上,如挂秋千,如晒罗带,苍劲盘曲,蔓延公坑寺周围三四十亩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挂于树间,绵连不断。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绿色小藤串连,酷似千万只禾雀栖息于林中浓荫下。花呈米黄色,有四瓣,花托似雀头,并且有两个如眼睛的黑点。正中向阳一瓣如雀背,侧两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花蕊,人们称之为“内脏”。若不经意碰损某一部分,伤痕即出现微量似血的液体,令人顿生怜悯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搁置两小时后,即变成褐色,与真禾雀毛色一样。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开,如万千只鸟栖息树上,蔚为壮观。

  禾雀花一般开花不结实,解放以来只有1961年结过豆荚。据老农说,禾雀花每30年结子一次。鲜花是鲜甜可口的时菜,晒干可作清凉药品。

  据说,公坑的禾雀花是广东禾雀花的发源地,有700年的历史。古刹奇花,流传不少神话故事。

  相传明代有一位云游僧,云游到小蓬莱山,见这里翠林深幽,风景甚佳,就将一颗带来的种子种在禅院前。种子发芽,生成藤蔓,长出酷似禾雀的花朵,成为传统的最佳观赏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缘于这棵禾雀花。

  又有传说,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到公坑寺,看见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飞到稻田里偷吃稻谷。农夫拿着扫帚从这边赶,禾雀飞到那边吃;从那边赶,禾雀飞到这边吃。农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种出来的粮食,痛心疾首,呼天抢地。而顽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农夫无能,互相打闹雀跃。铁拐李见此情景,觉得这群禾雀太顽皮、太过分了,便随手从山边址下一条山藤,使出法术,把禾雀全捆绑住,一串一串的挂在树上,只准它们在青黄不接的清明前后飞出来。从此,这里再没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种禾雀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