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禅让制

2022-07-10 02:47:05 百科资料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简称中华心法),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 中文名 禅让制
  • 最早记载 《尚书》
  • 自愿或被迫 自愿
  • 目的 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 分类 内禅、外禅

基本含义

  “禅让”(拼音:shàn rà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它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110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禅让制之后的制度被称为:王位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主要形式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历史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原始部落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风姓家族中产生。该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废除。“五帝时代”是所谓“公天下”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例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传说中的禅让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历史上的禅让

  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禅让制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历史质疑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早在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禅让”一说提出了怀疑。

  《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说疑》记载战国末的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另有唐代的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还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

  后来还有司马贞引《竹书纪年》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墨家提倡“尚贤”,直接鼓吹“禅让”。儒家“祖述尧舜”,也对“禅让”大加宣扬。如“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述他“尚贤”的宗旨。因此近代有些学者则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但墨家仅说过“尧舜禅让”。“舜禹禅让”说法的来源,近代学者则认为是也赞成“举贤”的儒家新添的。

禅让年表

  •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一次顺序(公元前202年—589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魏朝(220年—265年)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266年—420年)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

  宋朝(420年—479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

  齐朝(479年—502年)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

  梁朝(502年—557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

  陈朝(557年—589年)589年,陈朝灭亡

  •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二次顺序(386年—923年)

  魏朝(386年—557年)557年,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周孝闵帝宇文觉

  周朝(386年—557年)581年,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

  隋朝(386年—557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唐朝(618年—690年)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梁太祖朱温

  梁朝(907年—923年)923年,梁朝灭亡

  • 中国历史王朝禅位第三次顺序(947年—1279年)

  汉朝(947年—951年)951年,后汉皇太后李三娘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给周太祖郭威

  周朝(951年—960年)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960年—1279年)1279年,宋朝灭亡

取代原因

  尧舜禅让图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结果就是阶级的分化,过去各自实力相当而产生的部落联盟最终被某个最强大的部落统一或者控制,所以以禅让制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制度必然被父系社会的终极体制—世袭制取代。

失败例子

以失败告终的禅让政权

  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

  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