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祸起萧墙

2022-07-16 08:45:11 百科资料

祸起萧墙(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的原义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中文名称 祸起萧墙
  • 拼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 近义词 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 反义词 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 注音字母 ㄏㄨㄛ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

成语出处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祸起萧墙"。

成语典故

  公元前659年,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信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镇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从此,费地成为季友的私产,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藏,溢号季文子。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

  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并吞过来。于是他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征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周成王时成为鲁国的附国。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为季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孙氏的家臣,他们对孔子解释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占领,将来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孔子说:"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灾难。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如果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履行仁义礼乐,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可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想季氏的忧患,恐怕并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萧墙之内吧。"一语点破了季氏欲征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是源自孔子的这句话,以后常用来比喻祸乱出自内部。

成语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与国君鲁庄公是同胞兄弟,又为辅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与国君争权。季康子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与鲁国国君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他准备去攻打颛臾,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来自宫室之内的祸患。因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壮大势力,专横跋扈,一定会寻机惩治季氏。祸起萧墙,同室操戈,人们要多注意内部存在可能发生的危险。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祸起萧墙"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运用示例

  汉·焦延寿《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

  晋·慕容垂《上苻坚表》:"臣才非古人。致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

  唐·王翰《古长城吟》:"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宋·范仲淹《秦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墙。"

拓展阅读

  萧墙本身是指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内的照壁有点儿相似。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觐见君王,进宫室前首先要经过萧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