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磬石

2022-07-12 00:15:52 百科资料

概述

【义】古称"泗滨浮磬"。产自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石磬山 音质清脆 余音绵长 可制作打击乐器【磬】。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为土五色……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摘自《尚书·禹贡》。

《尚书》古籍书名。尚通"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古籍中也单称《尚书》为《书》。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时期大量的政治、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书·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篇名,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把当时中国分为九州,记述了各区域的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等,保存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地理及物产资料。《尚书》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 中文名称 磬石
  • 读音 qìng shí
  • 释义 产自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石磬山
  • 词性 名词

磬石分类

  磬石类 有墨玉磬石、灰玉磬石、三花磬石等。此类石种也统称八音石

  纹,与大理石相似。

  菜玉石:产齐眉山西,玉石山,石之在土中乾,色如绿玉,极细润。康熙民间曾取又为器。

  清代各地来灵璧采石制磬者极频繁,多为皇家祭祀或祭孔之用。北京故宫和山东孔府陈列的编磬,皆有案可查:"石产灵璧"或"灵璧贡"。

  民国年间,"上海大同乐会",参照历史资料,用灵璧磬石成功地制成一套仿古编磬,其音质、音色与孔府保存的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无多逊色。

  日本、瑞典等国一些研究中国古代乐器的专家称:中国的古代"编磬",可称为古代的钢琴,比喻未必不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一些音乐院校和团体不断来灵璧采石制磬。1985年南京市文工团,用灵璧石制作的"编磬"演奏一曲《静夜曲》,惊震四座。南京市文工团在灵璧石雕工艺厂的帮助下,把"条磬"、"鱼磬"搬上舞台,受专家和听众的关注和好评。

  "泗滨浮磬"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曾对神州律吕作过的贡献。闪耀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熠熠光华。解放以后,为了挖掘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建立了灵璧县磬石厂,灵璧县磬石开采厂和灵璧县磬石工艺厂,对得天独厚的灵璧磬石进行开发利用。40多年来曾吸引不少中外著名学者、音乐专家和博物馆(院)的考古学家,他们长途跋涉,不辞劳苦地对"泗滨浮磬"进行考察和研究。灵璧县的一些磬石工艺生产厂家,也积极地生产了各种高质量的石磬和精美的磬石工艺品,为中外专家、学者们在研究、收藏、教学、演奏、陈列等方面提供了优质产品,为振兴民族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灵璧县磬石工艺厂曾为南京歌舞团生产了三套不同型制的编磬,有云磬、鱼磬和条磬。该团曾参加了1985年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七首市打击乐演奏家金石之声音乐会和全国首届艺术节。在演奏期间,这三套新制的仿古编磬,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赢得了中外音乐家的极大赞赏。新制的鱼磬和条磬,音质纯正,音色华美。演奏时,鱼磬声于中高音区徘徊,柔和悦耳,条磬声置高音区回 旋,清脆洪亮。更为奇特的是,条磬不但能敲奏,而且还可以刮奏,实为民族打击乐器中之所罕见,因之受到中外音乐专家的高度重视。

  1970年首次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号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向全世界人民播放的那清脆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演奏的。

  灵璧石磬,音质纯正,清亮悠扬,泛音列宽,气势宏博。演奏起来,洪厚清亮的泛音满堂萦绕,漫罩其它乐 器,并与其它乐器搭配得默契、协调,融为一体,极富于 表现力,为世界他国所无。"泗滨浮磬"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它那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这块"磬石之乡"的沃土里,这里的制磬工人,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将会生产出更加精美绝伦的编磬,将会继续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

  灵璧石为之。两面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但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月制,鼓侧镌某律名。

  倍夷则磬,厚六分零六毫

  倍南吕磬,厚六分四厘八毫

  倍无射磬,厚六分八厘二毫

  倍应钟磬,厚七分一厘九毫

  黄钟磬,厚七分二厘九毫

  大吕磬,厚七分六厘八毫

  太簇磬,厚八分零九毫

  夹钟磬,厚八分六厘四毫

  姑洗磬,厚九分一厘

  仲吕磬,厚九分七厘二毫

  蕤宾磬,厚一寸零二厘四毫

  林钟磬,厚一寸零六厘四毫

  夷则磬,厚一寸零七厘八毫

  南吕磬,厚一寸一分五厘二毫

  无射磬,厚一寸二分一厘三毫

  应钟磬,厚一寸二分九厘六毫

  摘自 《文庙丁祭谱》

  尊经阁藏版。著述古代在祭祀孔子礼乐大典中,关于编磬制作用材的规定,以及编磬律分的尺寸标准和律名题刻的位置及纹饰等等。

  磬石

  【原文】

  磬石,山名,在安徽省灵璧县北,山在泗水之南,《尚书》云"泗滨浮磬",即此。其山山石可以为磬,击之,其声清亮,后世多取供乐府之用。

  参阅《太平寰宇记》十七《淮阳军下邳县》。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乐史(930年-1007年)著。因成书于太平兴国时故名。太平兴国为北宋太宗年号,当时闽越始平,北汉得灭,国家统一。乐史乃合舆图所隶,考寻始未,条分件系,以成此书。乐书袭唐以来旧制,分道、州郡、县三级,以州郡为单位。较之《元和郡县志》又增加风俗、人物,史料更为丰富。该著录入《四库全书》。

  附注:《太平寰宇记·淮阳军·下邳县》:磬石山"在下邳县西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贡乐府。《禹贡》'泗滨浮磬'即此"。唐宋时下邳县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从古邳向西南四十里,就是今灵璧县北七十里的磬石山。

  《辞源》:"《尚书》云:'泗滨浮磬'即此"。是史据确凿的。

  张澹岩论石

  张澹岩好蓄奇石。其论石之品云:"灵璧出于泗滨。本乐石所用,《书》云'泗滨浮磬'是也,硕厚清越如被涂泽,而乏烟雨葱茜之姿。思溪近出于太末,深在土中,坚贞温润,文质俱胜,扣之如钟,四面皆可观。其姿裁明秀,体气高妙,琼出诸石之上,视灵璧犹伧父也。林虑远出河朔,土厚水深,体极枯燥,然玲珑嵌空,宛如镵刻,其实皆出自然。洞庭在太湖之中,《咸池》一气下注膏液,石生于水裔,宛转奇巧,翠润而文,吴人以植园馆,亭然秀耸,高或数丈,低犹数尺,然不及思溪之精绝也。"

  "泗滨浮磬" "泗滨浮磬",俗称"灵璧磬石"。产自安徽灵璧县磬石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