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碣石篇

2022-07-09 07:31:32 百科资料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所作的一首诗。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 作品名称 碣石篇
  • 作品别名 观沧海
  • 作者 曹操
  • 创作年代 东汉末年
  • 文学体裁 古诗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登上碣石山顶,俯览大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海水如此浩荡,各岛屿高低不同,耸立在海中。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吧!

赏析

  全诗写登沧海,由远及近,再由近到远,由写实到想象,诗人眼中所见之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与胸中所充溢的豪情壮志尽显于笔端。全诗篇幅不长,但笔势跌宕,恰当表现了诗人登山临海时的激荡心情。

  开首两句点明登山望海,笼罩全诗。初望去,水面浩瀚,摇荡着脚下的山峦,气势苍茫,而远处星罗棋布的山岛,峭拔高耸,点缀着辽阔苍茫的大海。至于诗人所立的山岛上则是另外一幅景象: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是草木繁茂,葱茏丰美,生机盎然。诗人继远景后的近景描绘,可谓行笔轻快舒缓,画面生机勃发。接下去则陡然一转,又将镜头拉开,展示出一幅秋风劲吹、波涛浩荡的壮阔海景,笔势雄健。而于萧瑟秋风中却不见丝毫悲秋伤怀之意,有的只是对辽阔壮美的大海的赞美与心醉。以上数句均为写实,而自"日月之行"之后转为虚写抒情,大笔挥洒,气势磅礴,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宇宙的宏伟形象,想象奇特,气势雄浑。在写景中抒写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展示出一代霸主的胸襟气度。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全诗虽纯属写景之作,但无疑融入了诗人自身的襟怀气度,借景抒怀,虽写秋天的大海,却能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为后世所称道。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来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