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硬腭癌

2022-06-28 03:12:04 百科资料

硬腭癌((carcinoma of the hard palate)通常指硬腭黏膜腺上皮癌,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率约3:2。50岁以上好发。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就诊科室 肿瘤外科
  • 多发群体 男:女比率约3:2。50岁以上好发
  • 常见发病部位 口
  • 常见病因 硬腭癌的发生与烟、酒有较密切关系,尤多见于嗜烟者
  • 常见症状 硬腭鳞癌:疼痛性溃疡;小涎腺的恶性肿瘤:腭部肿物,呈半球状隆起,黏膜光滑紧贴骨面,病变进展后可溃烂

病因

  硬腭癌的发生与烟、酒有较密切关系,尤多见于嗜烟者。此外亦可见于咀嚼烟叶以及嗜食其他刺激品的患者。硬腭常因嗜酒或其他刺激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色病损,包括烟草性口炎、白斑等,这些病损也是鳞癌发生的基础。

临床表现

  硬腭鳞癌大多高度分化,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表现是疼痛性溃疡。硬腭癌常侵犯腭部骨质,引起腭穿孔;向上发展可侵及腭侧牙龈牙槽突而引起牙疼痛松动。硬腭癌周围的黏膜有时可见有烟草性口炎或白斑。由于腭骨黏膜与腭骨紧贴,易早期侵犯骨质。

  来自小涎腺的恶性肿瘤较多见,且病史较长,表现为腭部肿物,呈半球状隆起,黏膜光滑紧贴骨面,病变进展后可溃烂。鳞状细胞癌则病史短,发展快,易侵及腭骨并越过中线,局部呈莱花状溃疡,触之易出血,常伴有疼痛、语言、进食困难,晚期可与鼻腔相通并累及软腭。

  硬腭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在40%左右,其中以下颌下和颈深上淋巴结多见。初诊病例20%~-30%存在淋巴结转移。硬腭癌发生在接近中线或超过中线者及晚期硬腭癌常多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检查

  1. 口腔检查

  可见肿瘤。

  2. 影像学检查

  选用颌骨CT、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情况。3. 活体组织检查

  是确诊的必要手段。

诊断

  硬腭癌的诊断不难,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CT、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情况。

治疗

  1. 原发癌硬腭癌

  早期硬腭癌用冷冻治疗可控制原发灶,冷冻治疗后可残留冷冻性死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脱落分离,长者甚至需要1年以上,最终还可能遗留腭穿孔,形成口腔鼻腔瘘。

  硬腭癌一般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病损应行包括腭骨在内的病变扩大切除术。对腭骨破坏或上颌窦底受侵者,应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变已侵入上颌窦者应行上颌骨切除术。已有淋巴结转移者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病变范围扩大,临床虽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可考虑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原发灶手术切除后,多应用修复体恢复缺损和牙列;对选择性病例可行腭成形术。

  2. 转移硬腭癌

  硬腭癌的颈淋巴转移率在40%左右;晚期病例常发生双侧颈部转移,术式可采用一侧或双侧功能性颈清术。双侧颈清术可视患者病情采取同期或二期颈清术。未证实淋巴结转移者也可以行选择性颈清术。

预后

  硬腭癌的5年生存率为65%左右。晚期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30%。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