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砷酸

2022-07-15 20:23:23 百科资料

无色至白色透明斜方晶系细小板状结晶,具有潮解性,剧毒。能溶于水和碱,溶于乙醇和甘油等有机溶剂。加热风化并分解。可用于制备颜料、砷酸盐、杀虫剂等。可由三氧化二砷与硝酸反应制得。

  • 中文名 砷酸
  • 外文名 arsenic acid
  • 别名 原砷酸
  • 化学式 H3AsO4·1/2H2O
  • 相对分子质量 150.95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白色透明斜方晶系细小板状结晶,具有潮解性。

  熔点(℃):35.5

  相对密度(水=1):2.0~2.5

  沸点(℃):160(脱水)

  分子式:H3AsO4·1/2H2O

  分子量:150.95

  溶解性:溶于水,溶于乙醇、碱液、甘油。

化学性质

  在160℃失去水分。加热时先变为焦砷酸(不游离存在,只有盐类),继变为偏砷酸,再变为五氧化二砷。

  砷酸为三元弱酸,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以与碘离子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常用酸性的砷酸钠与亚砷酸钠混合溶液与含碘单质与碘离子的混合溶液通过盐桥连接,制成原电池装置。

  可以和常见的金属发生反应。

  与它同族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性质对比:

  硝酸为一元强酸,有强氧化性。

  磷酸为三元中强酸,几乎没有氧化性。

  砷酸为三元弱酸(比磷酸更弱),有较弱氧化性。

  锑酸不存在,但其钠盐有强氧化性。

  铋酸不存在,但铋酸钠有强氧化性。

作用与用途

  用于制造有机颜料,制备无机盐或有机砷酸盐,也用于制造杀虫剂、玻璃、并用于制药等。

  混合甲苯砷酸对锡石、黑钨矿、稀土矿和氧化铅矿物都有捕收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砷及其化合物对体内酶蛋白巯基有特殊亲和力。大量吸入砷化合物可致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头痛、眩晕、全身衰弱、烦躁、痉挛和昏迷;可有消化道症状;重者可致死。口服致急性胃肠炎、休克、周围神经病、贫血及中毒性肝病、心肌炎等。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砷化合物粉尘,可发生慢性中毒。主要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损害,多发性神经病,肝损害。可致鼻炎、鼻中隔穿孔、支气管炎。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高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催吐。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会产生剧毒的蒸气。与金属接触会散发出剧毒的砷化氢。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砷。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干粉、水、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毒理性资料

  急性毒性:LD5048mg/kg(大鼠经口);238mg/kg(小鼠经口)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会产生剧毒的蒸气。与金属接触会放出剧毒的砷化氢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