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薷

石香薷(学名:Mosla chinensis Maxim.)是唇形科石荠苎属植物。直立草本。茎高9-40厘米,纤细,自基部多分枝,或植株矮小不分枝,被白色疏柔毛。叶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头状,长1-3厘米。小坚果球形,直径约1.2毫米,灰褐色,具深雕纹,无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生长于海拔至1400米的草坡或林下。
中国民间用全草入药,治中暑发热、感冒恶寒、胃痛呕吐、急性肠胃炎、痢疾、跌打瘀痛、下肢水肿、颜面浮肿,消化不良、皮肤湿疹搔痒、多发性疖肿,此外亦为治毒蛇咬伤要药。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石香薷
- 拉丁学名 Mosla chinensis Maxim.
- 别名 江香薷、香薷草、细叶香藿、蓼刀竹、小香薷、小叶香薷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名称
石香薷(湖南、江西,植物名实图考)香薷草、细叶香藿(湖南),蓼刀竹(江西寻乌),小香薷(江西景德镇、贵州梵净山),小叶香薷(江西德兴),香草(江西宜黄),满山香(江西吉安),小茵香(江西定南),青香薷(江西),香藿(江西彭泽、福建福州、广东连县、广西、四川叙永),种芥、凉芥(广西桂林),沙药、香茹草(广西临桂),细叶香薷、土香薷、土香草、石艾、土荆芥、七星剑(广西),还魂草(广东罗浮山),细叶七星剑、野香薷(广东),辣辣草、土黄连(贵州正安)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茎高9-40厘米,纤细,自基部多分枝,或植株矮小不分枝,被白色疏柔毛。叶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8 (3.3)厘米,宽2-4(7)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或楔形,边缘具疏而不明显的浅锯齿,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均被疏短柔毛及棕色凹陷腺点;叶柄长3-5毫米,被疏短柔毛。总状花序头状,长1-3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偶见稀疏排列,圆倒卵形,长4-7毫米,宽3-5毫米,先端短尾尖,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边缘具睫毛,5脉,自基部掌状生出;花梗短,被疏短柔毛。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宽约1.6毫米,外面被白色绵毛及腺体,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长约为花萼长之2/3,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长约5毫米,略伸出于苞片,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略被微柔毛,余部无毛。雄蕊及雌蕊内藏。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球形,直径约1.2毫米,灰褐色,具深雕纹,无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产地生境
产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生于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米。越南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福州。


药用价值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中暑发热、感冒恶寒、胃痛呕吐、急性肠胃炎、痢疾、跌打瘀痛、下肢水肿、颜面浮肿,消化不良、皮肤湿疹搔痒、多发性疖肿,此外亦为治毒蛇咬伤要药。
《药典》。【苗药】香薷,喜心蜜,青香薷:全草治头痛腹胀,霍乱呕吐,痢疾重坠及阴部湿痒《湘蓝考》。乌能爪:全草治感冒发热,子宫脱垂《桂药编》。【瑶药】黄:全草治急性肠炎,风湿痛,蛇伤《桂药编》。【壮药】七星剑:全草治小儿疳积,跌打内伤《桂药编》。
全草(青香薷):辛,微温。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相关的种
与"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相关的种有:
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 Matsuda
建德变种Mosla hangchowensis Matsuda var. cheteana (Y. Z. Sun ex C. H. Hu) C. Y. Wu & H. W. Li
杭州石荠苎(原变种)Mosla hangchowensis Matsuda var. hangchowensis
长穗荠苎Mosla longispica (C. Y. Wu) C. Y. Wu & H. W. Li
少花荠苎Mosla pauciflora (C. Y. Wu) C. Y. Wu ex H. W. Li
苏州荠苎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