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

石花菜,石花科植物,50多个品种,我国主要有石花菜及小石花菜、细毛石花菜,又称鸡毛菜、牛毛菜、冻菜、红丝、凤尾、菜籽石花等。我国黄海、东海及台湾沿海各地均有分布,以山东半岛海域产量最大。夏、秋季采收,日晒夜露,干燥备用。它通体透明,犹如胶冻,口感爽利脆嫩,既可拌凉菜,又能制成凉粉。
石花菜还是提炼琼脂的主要原料。琼脂又叫洋菜、洋粉、石花胶,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胶,属于纤维类的食物。琼脂可用来制作冷食、果冻或微生物的培养基等。石花菜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等海域。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红藻纲,石花菜科。藻体紫红色或棕红色,扁平直立,丛生成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各分枝末端急尖,一般高10-30cm。单轴型。皮层细胞间具有许多根样丝。四分孢子囊由末枝形成,呈十字型分裂。精子囊及果胞亦由末枝形成,囊果两面突出,各有一小孔。果孢子囊为长棍棒形。为中国黄海、渤海、东海常见种类。供食用,也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
- 中文名 石花菜
- 学名 Gelidium amansii ((J.V.Lamouroux) J.V.Lamouroux, 1813)
- 别称 鸡脚菜、鹿角菜、海冻菜
- 二名法 Gelidium amansii
- 界 植物界
形态特征
石花菜颜色有紫红、 深红或绛紫色, 在受多光的海区生长的往往呈淡黄色。新鲜的石花菜藻体色泽十分鲜艳。石花菜藻体直立丛生, 羽状分枝, 互生或对生, 枝呈扁平或亚柱形。藻体分枝很多, 主枝生侧枝, 侧枝上生小枝, 各种分枝的末端尖形。整个藻体上部分枝较密, 下部分枝较稀疏。石花菜藻体的基本构造可分为两部分, 即皮层和髓部。髓部由数十条平行纵列的长圆柱状细胞所构成。皮层最外面一层细胞排列紧密, 表面被有厚膜, 细胞内有色素体,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石花菜生长属于顶端生长, 它的每一个分枝的顶端都有一个顶端细胞, 由此进行多次分裂。

生长习性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1.生于低潮带的石沼中或水深6-10m的海底岩石上。
2.生于中潮带盖有沙的岩石上。
3.生于低潮带石上或外海岛屿干潮线以下数米深的岩礁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黄海、渤海较多,东海较少。
2.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分布于浙江、福建等沿海。
地理分布
石花菜的分布很广, 属于世界性的红藻。它属于喜阴性植物, 生长在水深 10m 以内的海底岩石上。我国沿海石花菜资源很丰富, 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沿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台湾省等地。我国产的石花菜有十几种。在不同的海域生长着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以下 5种: 石花菜( Gelidium amansii Lamx. ) 多年生, 喜暖温, 黄渤海常见, 东海也有。小石花菜( G. divarica -tum Martens.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在我国各海域都有分布。大石花菜( G. pacificum Okam.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浙江、 福建沿海。中肋石花菜( G.jaonicum Okam.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福建、台湾各海域。细毛石花菜( G. crinale Lamx.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福建、 台湾等地。

繁殖技术
石花菜生长在干潮线以下及水深10m左右的海底岩石上,喜生在水质清净、潮流畅通、盐度较高的海区。8~10月份,水温25~27℃为繁殖期。生长在大干潮线附近至水深6~10 m间的海底岩石上,产区一般都是受淡水影响很小的外海区。生于水清流急处的藻体较大而干净,生于水浊流缓处的藻体较小,且常有许多附生的苔藓虫类。石花菜的幼体多见于9~12月间,四分孢子囊、精子囊和囊果7~10月间出现最多。
石花菜的繁殖主要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体成熟后, 果胞受精形成果胞子体, 果胞子体成熟后产生果胞子而进行的;;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四分孢子体产生四分孢子而进行的。这两种繁殖形式最终都是以孢子进行的,故称为孢子繁殖。此外,石花菜还具有特殊的营养繁殖能力,这主要可以分为匍匐枝繁殖、假根繁殖和藻体再生等三种形式。
孢子繁殖
石花菜的生活史中,除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外,还有果孢子体世代。但果孢子体不能单独存在,仅能在雌孢子体上形成并生长、发育。在非繁殖季节,雌雄配子体的四分孢子体三者之间是不易区别的。我们通常见到的石花菜这三种藻体都有,只有到了繁殖季节。藻体上产生生殖器官后,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
1.雌雄配子体
(1)雄配子体:雄配子体成熟后,在扁平的精子囊小枝的顶端群生着椭圆形的精子囊,它是由藻体表面细胞转化为精子囊母细胞,精子囊母细胞经过分裂而形成的:每个精子囊母细胞产生两个精子囊。精子为无色圆形,无鞭毛,不能游动,依靠海水的流动被带到雌配子体果胞的受精丝上受精。
(2)雌配子体:雌配子体接近或成熟时,要产生专门产生果孢子的果胞小枝,它是由主枝顶端的小枝产生的,少数在主枝的顶端直接形成。成熟时,由果胞小枝主轴细胞的两侧,各自分割出围轴细胞,由第三或第四行围轴细胞产生支持细胞与果胞母细胞,果胞母细胞(顶上的细胞)经变态而转化为果胞。果胞上具、有一条棒状的受精丝伸出于藻体的表面,向果胞的下面是一个支持细胞,因此,果胞枝由单个的细胞组成。在果胞枝的发育过程中,第二行围轴细胞的基部产生数行小细胞,而每个细胞内部含有丰富的原生质,这称为营养细胞或滋养细胞,其作用是为囊果的发育提供营养。

2.果孢子体:果胞形成之后,碰到精子,精子便粘附在受精丝上,其接触处融化,精核则沿着受精丝进入果胞基部,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离开母体。受精后,果胞便与下面的支持细胞融合,形成大的融合胞。融合胞产生许多分枝的产孢丝,穿。入营养组织的细胞间吸收营养。成熟的产孢丝,末端的细胞伸长,而分裂成果孢子囊。在融合胞产生产孢丝的同时,产孢丝外部的皮层进一步发育隆起,在藻体上形成一个膨大部分,称为果孢子体或囊果。在横切面观察,膨大部分为两个不完全分离的小室,室顶各有一孔与外界相通,此孔称为囊果孔,成熟的果孢子即从囊果孔排出体外。果孢子排出后,便随水散布漂流,碰到合适的基质,就附着下来萌发成四分孢子体。
3.四分孢子体:四分孢子体成熟后,在其分枝的顶端形成膨大卵形的四分孢于囊枝,四分孢子囊由小分枝的表面细胞形成。成熟时,由于邻近的营养细胞向上生长,结果使四分孢子囊逐渐被埋于藻体细胞中。每个四分孢子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四分孢子,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囊中呈"十"字形排列。四分孢于囊成熟后,从藻体表面观察为紫红色的小斑点,稍微突起,并沿着小枝扁的一侧排列。四分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壁破裂,其中的孢子即放散在海水中,碰到合适的基质便附着下来,形成雌雄配于体。
4.孢子的放散与附着:成熟的四分孢子囊排放时,在孢子囊枝裂口处可以见到溢出的四分孢子囊,当外溢近一半时,其余部分即迅速滚滚而出。四分孢子囊排放的时间一般为半分钟到一分钟。四分孢子囊排放之后仍呈球形,它们在排放口处停留一会,便开始浮升,远离母体。由此可见,石花菜四分孢子的排放方式是首先排放四分孢子囊。经过一段时间后,四分孢子囊的裂痕处突然开裂,可能由于孢子囊壁的胶化作用,四分孢子被释放出来,向四方散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接着慢慢下沉。刚刚分开的四分孢 子 长锥形、长卵形或不规则的长锥形等。

果孢子成熟后,其排放过程是,有时先从一个囊果孔放出2--3个果孢子,再从另一个囊果孔中放出1 个,以后果孢子一直从先放出的果孔中有规律地放散;也有时从两个果孔轮流放出,或从一个果孔放出两个,然后再从另一个果孔放出果孢子。果孢子放出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弹射而出,果孢子大头向外小头向内从囊果中急速射出;也有的以外溢的形式放散,动作较为缓慢。刚放散出的果孢子呈长卵形、锥形或不大规则的锥形等。果孢子放散时,其间隔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时1分钟放出1个或2一3个,有时2一3分钟甚至更长一些的时间才能放出1个。
石花菜四分孢子囊枝和囊果枝成熟后,都会自然地排放四分孢子及果抱子,但其放散量相差很大。据观察,在孢子集中放散的时间内,四分孢子每小时每克孢子囊枝可放散10000个孢子;果孢子每小时每克囊果枝可放散10个。这说明四分孢子的放散量明显多于果孢子。
关于孢子的附着,日本的须藤认为,孢子离开母体,一般在5一10分钟内便可附着。片田实也指出,孢子放出后大部分在数分钟内附着。如果孢子放出来之后,长时间(超过3小时)遇不到生长基,则失去附着力,以后再遇到生长基,孢子也不会附着了。在自然海区,大部分孢子附着于母体附近,而由于海水的活动,被带到其他地方的孢子,则可能因放出时间过长而失去附着能力。
5.孢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四分孢子或果孢子附着后就要萌发。它们的萌发和生长过程是相同的,而且其大小,形态也是相同的。为圆球状变形虫状,直径27.836.7微米,平均32微米,中央有一细胞核,核周围原生质浓厚,孢子内弥散着红色的粗状色素体。据报道,放出的四分孢子是裸露的",但萌发时,四分孢子被一层壁包裹。一般孢子放出数小时后才开始萌发。萌发时,色素粒先变成分散状态,同时在细胞的外侧,产生一个透明膨大的突起,此突起称为萌发管。接着,孢子内容物移入萌发管,原孢子空囊残留在一端。在孢子萌发后大约2小时左右,萌发管与孢子之间便产生隔膜。孢子萌发后所产生的细胞称为基本细胞,该细胞呈长圆形或长卵形,中央有一核,色素体稍呈网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基本细胞所具有的这种特异形态,对以后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据黄礼娟的观察,孢子分裂时,首先分裂成两个细胞,一个为两端尖的纺锤形小细胞,一个为两端圆而中间稍狭的大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小细胞在上侧,大细胞紧贴在原孢子壳上。
以后,每次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再向横的方向分裂,同时在大细胞的顶端产生一个几乎没有色素的透明细胞。这个细胞向前端伸长,形成最初的假根,然后,萌发出的幼芽细胞再连续进行不规则的纵横分裂。萌发管突出20一25小时后,细胞数量增加到20一30个,其长经除去初生假根及原孢子的空壳约为50微米左右。萌发管伸出70- 80小时后,在与假根相反的一端出现一透明的生长点细胞。
第一假根自大细胞长出后,通常自小细胞又生出第二假根,但有的时候生长顺序相反,先从小细胞长出第一假根。
培养5一6天后,生长点开始分裂,生长加快,原有的两个细胞分裂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不明显。原孢子残壳渐渐模糊或消失。此时幼体长度约60微米,初生假根长约120微米。
培养10天,幼苗平均长100微米左右,初生假根长达最大长度,约180微米。从此,初期假根开始萎缩。 15天后,幼苗平均长140微米左右。21天,幼苗长可达80微米左右,侧假根束开始出现,基部分出小枝,初生假根继续萎缩。培养31天后,幼苗长达1毫米,个别可达2毫米,初生假根全部萎缩,但有的己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多。35天后,幼苗长1一2毫米;多数幼苗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成为主根。41天后,幼苗长达2毫米,全部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至每株幼苗5一6束,或更多,成为匍匐幼苗。再下海养育一个月,匍匐幼苗可长成石花菜小苗。
营养体繁殖
1.匍匐枝繁殖:石花菜幼体长到一定大小后,便从基部在水平方向上长出匍匐枝,匍匐枝不断蔓延生长。匍匐枝向下生出假根,并附着在基质上,向上生长出直立体。这样不断生长,不断增加直立体的数目,从而形成许多直立体小苗。匍匐枝繁殖是石花菜的一种特有的营养繁殖方式,在石花菜的养殖过程中,这种繁殖形式有很重要的意义。
2.假根繁殖:石花菜的假枝尖梢部,从其形态和结构来看,类似于孢子萌发后生长出来的幼芽。如果我们将根尖切除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这个根尖仍然能够再生出匍匐枝和直立枝,并长成独立的新个体。生长在自然海区的石花菜,往往会被风浪从海底岩石上冲击下来,或者被人们采收上来。但是,石花菜的假根很容易断下来,并残留原生长的岩石上,这些残存在岩石上的假根往往就能够形成新的个体。石花菜的假根繁殖是一种对石花菜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的繁殖方式,利用石花菜的这一繁殖习性,我们可以在石花菜采孢子养殖结束后,直接采收养成绳上的成体石花菜,而将假根留在上面,让这些假根重新长成新的幼苗,继续进行养成。
3.营养枝的繁殖:如果将石花菜的分枝或主枝切除下来,残留在岩石上的部分的切口处,仍能发出新芽,并继续生长形成完整的个体。被切除下来的枝体,如果夹在苗绳上;它便会继续营养体的生长。石花菜的分枝筏式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枝体能离体生长的特性,从自然海区采收石花菜作种菜,然后劈枝并夹在苗绳上进行养成的。
营养成分
藻类植物含有多种藻蛋白,维生素 B、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酸、钾、铁、碘、磷等矿物质。由于具有细胞结构的特殊性,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消化率达 86% ,所以常饮用藻类饮料,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石花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石花菜能清肺化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并有解暑功效。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淀粉类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石花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石花菜, 又称牛毛菜、 沙根子、 冻菜、 海冻菜、 大本、 海草、 鸡毛菜、 草珊瑚等。此菜属藻类植物红藻门石花菜科植物, 可作酱菜、 拌菜等, 还可熬制成胶状, 加入果汁制成果冻。石花菜干品每百克含蛋白质 5.4 克, 脂肪 0.1 克, 碳水化合物 72.9 克, 硫胺素 0.06 毫克, 核黄素 0.2 毫克, 尼克酸 3.3 毫克,维生素 E14.84 毫克, 钙 167 毫克, 镁 15 毫克, 铁 2 毫克, 锌 1.94毫克, 硒 15.19 毫克, 还含有藻胶、 麦角甾醇等。中医认为, 石花菜味甘咸, 性寒滑,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肠炎、 肛门周围肿痛、 肾盂肾炎等。民间用石花菜治矽肺、 体癣、 甲状腺肿大等症。
1. 石花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淀粉类的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 经常吃一些"琼脂"制品,它能在肠道中吸收水分,是肠内容物膨胀,增加大便量,刺激肠壁,引起便意;
3. 石花菜还具有防暑、解毒、清热等功能。
功效
石花菜能在肠道中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物膨胀,增加大便量,刺激肠壁,引起便意。所以经常便秘的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石花菜。
石花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淀粉类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认为石花菜能清肺化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并有解暑功效。
食疗
石花科植物石花菜及小石花菜、细毛石花菜的藻体。又称鸡毛菜、牛毛菜、冻菜。我国黄海、东海及台湾沿海各地均有分布,以山东半岛海域产量最大。夏、秋季采收,日晒夜露,干燥备用。用时以开水浸泡,洗净。
[性能]味甘、咸,性寒。能清热化痰,润燥。
[参考]含琼胶、钙、镁、钾、钠和多种无机盐,多糖类等成分。所含多糖类化合物,对B型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热痰或燥痰咳嗽,痰黄稠,胶粘;肠中燥热,便血或痔疮出血;大便燥结,习惯性便秘。
[用法]凉拌食,或作胶冻用。
[注意]脾肾虚寒、大肠不固者不宜。
菜谱
菜谱一
原料石花菜250克。

黄瓜100克。
酱油10克 醋15克 花椒油2克 香油5克 盐3克 大蒜(白皮)5克 鸡精2克。
操作
1.先用40~50℃的温热水浸泡2小时
2.然后用清水洗净,除去石花菜上的杂质
3.大蒜切成碎末
4.黄瓜切成细丝
5.将清洗干净的石花菜、黄瓜丝拌入蒜末、酱油、醋、盐、鸡精、花椒油、香油即可。
菜谱二
先用40~50℃的温热水浸泡2小时, 然后用清水洗净, 除去根部、杂质和珊瑚碎片拌入酱油、醋、香油、盐、味精、糖、辣椒粉等, 其味鲜美
菜谱三
鸦葱拌石花菜
原料: 石花菜 200 克 鸦葱 100 克 香油 35 克 香葱叶 40 克川盐、 味精、 熟芝麻各适量
制法:
1 、 鸦葱去蒂和老叶, 洗净, 改刀成节, 投入沸水中焯至断生, 捞出后用纯净水透凉, 沥干水; 香葱叶洗净; 石花菜去根及杂质, 洗净, 改刀成条, 投入沸水锅中焯水后捞起,用冷开水透凉, 沥干水待用。
2 、 净锅置火上, 放香油烧热, 下香葱叶炸香, 捞出后入碗内, 加入川盐、 味精、 熟芝麻调匀成味汁; 石花菜、 鸦葱盛入盘内, 淋上味汁即成。
特点: 味道清香, 口感脆爽。
主要功能: 解毒、 清热、 消肿。
菜谱四
石花菜拌翡翠丝
原料: 石花菜 100 克 黄瓜 300 克 大蒜泥 35 克 香油 20 克川盐、 白酱油、 味精各适量
制法:
1. 石花菜去根及杂质, 洗净, 改刀成条, 投入沸水锅中焯至熟, 捞出透凉, 沥干水, 盛入盘内, 盖上黄瓜衣丝。
2 、 将大蒜泥、 川盐、 白酱油、 味精、 香油调匀, 淋在菜上即成。
特点: 咸鲜辛辣, 脆爽可口。
主要功能: 清热、 解毒、 利尿。
菜谱五
石花西瓜冻
原料: 石花菜 200 克 红西瓜肉 200 克 白糖适量
制法:
1 、 净锅置火上, 入清水、 白糖烧沸, 打净浮沫, 倒一部分入汤碗内, 冷却后放入冰箱待用。
2 、 红西瓜肉去净籽, 改刀成小丁, 放入窝盘内; 石花去根及杂质, 洗净, 加入糖水锅中烧沸, 打净浮沫, 熬至石花彻底溶化后离火; 待冷却至即将结冻时倒入盛西瓜丁的盘内搅匀, 放入冰箱冻成冻后取出, 改刀成棱形块, 倒入白糖汤碗内即成。
特点: 清凉, 甜爽, 可口。
主要功能: 清热解毒、 消痰止渴解暑。
菜谱六
蕨根石花菜羹
原料: 石花菜 120 克 蕨根淀粉、 白糖各适量
制法:
1 、 石花菜去根、 去杂质, 洗净, 切成丁, 拌上白糖放置 15 分钟。
2 、 净锅置火上, 放清水、 白糖烧沸, 倒入石花丁以及用清水溶解的蕨根淀粉, 煮成羹汤, 起锅即成。
特点: 甜润, 脆爽, 可口。
主要功能: 解毒、 利尿、 清热、 润肺。
菜谱七
石花鸭梨汤
原料: 石花菜 100 克 鸭梨 300 克 冰糖适量
制法:
1 、 石花菜去根、 去杂质, 洗净, 剁数刀; 鸭梨洗净,削去皮与内核, 改刀成小丁, 用清水冲洗后待用。
2 、 净锅置火上, 放清水、 冰糖、 石花烧沸, 打净浮沫, 熬至石花溶化后下鸭梨丁烧沸, 起锅即成。
特点: 甜润可口。
主要功能: 养阴清热、 润肺止咳、 解毒。
菜谱八
石花菜炒菜瓜
原料: 石花菜 120 克,菜瓜 200 克,大蒜丝 15 克,生姜丝 10克,马耳葱 20 克,川盐、 味精、 化猪油各适量。
制法:
1 、 菜瓜洗净, 削去皮, 切成二粗丝; 石花菜去根、去杂质, 洗净, 改刀成条。
2 、 炒锅置火上, 放化猪油烧至 6 成热, 下生姜丝、 大蒜丝、 马耳葱炸一下, 速放川盐、 石花条、 菜瓜丝合炒至熟, 放上味精推匀, 起锅即成。
特点: 清香, 脆嫩。
主要功能: 解毒、 清热、 利便。
烹饪指导
1. 不可久煮,否则会溶化

2. 石花菜泡发后可作凉拌菜,也可酱腌
3. 凉拌当添加姜末或姜汁,以缓解寒性;
4. 将石花菜加水熬煮成汤汁后过滤,放在冰箱中冷藏成冻,再切成块加冰水或糖即可。经常食用可以使肌肤的油脂分布趋于平和,不易长出小痘痘。
工业价值
1. 为琼脂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细菌培养基。
2. 石花菜是制造琼胶的原料。琼胶是多糖体的聚合物,有抗病毒的性质。琼胶经磺酸化后的磺酸化多糖体可抑制脑炎病毒。
人工养殖
一、培养幼苗的基本设施
育苗池的构筑物有育苗池、蓄水池,以及净化供水系统,包括水泵、管道等。育苗池建在海边,远离工厂排污与河口,水质可以免受污染,盐度不至于过低。
1 、海水净化 这是石花菜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 自然海水中, 含有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杂质,不能直接用于育苗,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使 用 。
2 、海水沉淀 建蓄水沉淀池。沉淀池应建在高处, 靠水位差供水, 或建在地面上用水泵供水。池顶要加盖密封,经黑暗沉淀3 天以上,使泥沙悬浮物沉淀于池底,使微生物在黑暗条件下致死,以达到净化海水的目的。
3 、海水过滤 过滤装置为砂石结构。 培养用的海水经沉淀后, 用水泵加压或者自动渗透的方法,通过砂石过滤使之净化。
4 、海水消毒 经过沉淀、过滤之后的自然海水,要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还要进行紫外消毒,使微生物、杂藻孢子及原生动物等生物杂质降低到可用水平。
二、幼苗的管理
幼苗的管理是培育幼苗的关键。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点。
1.温度调节 培育幼苗的水温,控制在 20℃~25℃为宜。在这种温度条件下,也是硅藻繁殖生长的适宜温度,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除去硅藻及其他有害生物,才能培育出生长良好的幼苗。
2.光照控制 利用自然光育苗,应特别注意光照的控制,必要时需用竹帘或其他遮挡帘,以避免过强和直射光的照射。如果是匍匐幼苗阶段,还要提高光强,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匍匐幼苗即可转为直立幼苗。
3.添加营养盐 在幼苗的培养液中,必须定时补充一定量的营养盐类,以促进幼苗的新陈代谢,保持幼苗的旺盛。薄肥勤施,逐渐增加施肥量,收效明显。在本次育苗过程中的施肥量为:4 ppm 的硝酸钠和0.4 ppm的磷酸二氢钾。
4 . 换水、洗刷和清池 换水清池可以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杂藻繁生。育苗过程中,需要流水或半流水条件,换水的同时要用软毛刷轻轻洗刷幼苗,或轻微摆动冲洗。在幼苗的初生假根衰退,二次假根未长出时,幼苗容易脱离,洗刷时应当特别留心,以防掉苗。石花菜的幼苗对温度很敏感,如果在洗刷时,受到冷空气刺激,生长点会从长尖形变为圆锥形,生长缓慢。因此,要注意保持气温、水温的一致,才能促使幼苗生长良好。
三、养殖
石花菜养殖一年可以进行多茬, 即在生长适宜时期内, 按 70 天划分为几期, 每期为一茬。上茬采收时, 苗绳上面留下一部分营养枝作下茬苗种, 继续进行人工养殖, 直到水温下降到不适宜石花菜生长时为止。在适宜温度中连续养殖, 其苗种可以来自野生石花菜, 也可来自采收后人工养殖的石花菜, 或者人工育苗生产的苗种。多茬养殖石花菜生产基本程序是: 养殖- 采收- 养殖- 采收- 养殖- 采收-部分越冬保种。
四、采收和加工
采收比较简单, 将绳苗从浮绠上解下来, 拔下苗绳上的石花菜即可。采收的新石花菜, 最好在水里洗干净, 除去附着物, 然后晒干或漂白、 贮存或加工。
加工步骤如下: 烧水- 下菜- 和菜- 闷锅- 榨滤-凝结- 割粉- 漏粉- 冻干, 最后形成凝胶。经过培育, 采收, 加工, 贮存等过程, 石花菜就成为可直接利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