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蛸

短蛸是一种小型章鱼,一般体长15~27厘米。胴部卵圆形或球形。胴背面粒状突起密集。各腕较短,其长度大体相等,腕长相当于脑部近2倍。背部两眼间具一浅色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两眼前方由第2对至第4对脱的区域内各具一椭圆形的金色圈。腕吸盘2行。体黄褐色,背部较浓,腹部较淡。肉鳍退化,腕8只,内壳完全退化。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漏斗器W形。鳃片数约7-8个。记录最大全长0.3m,最大体重0.5kg。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主要作业渔场在黄海、渤海、日本濑户内海和朝鲜半岛西海岸,产量不高,主要为鲜食。
- 中文名 短蛸
- 学名 Octopus ocellatus (Gray, 1885)
- 别称 望潮、短爪章鱼
- 二名法 Octopus ocellatus
- 界 动物界
科学分类

中文科名: | 蛸科 |
拉丁科名: | Octopodidae |
中文亚科: | 蛸亚科 |
中文属名: | 蛸属 |
拉丁属名: | Octopus |
拉丁种名: | ocellatus |
定名人: | Gray |
年代: | 1849 |
中文名: | 短蛸 |
原始文献: | Cat. Mollu. coll. Brit. Mus. Part I, p.15 |
模式产地: | 中国 |
俗名: | 饭蛸, 坐蛸, 短腿蛸,小蛸,短爪章 |
生境: | 海水 温带偏北海域, 潮间带底栖 |
海拨上限: | -5 |
海拨下限: | -20 |
国内分布: |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
国外分布: | 日本群岛海域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 头足纲 |
短蛸(章鱼科)Octopus ocellatus

地方名
章鱼、八带、短脚峭、母猪章、长章、坐峭、石柜、八带虫,短蛸又名饭蛸,长蛸又名望潮。

形态特征
胴部短小,亚圆或卵圆形。头足部具有肉腕4对,一般腕的长度相当于胸部的2~5倍。腕上有大小不一的吸盘。无肉鳍,壳退化。体卵圆形,体表具很多近圆形颗粒,第2和第3腕腕间膜基部具1对眼点,背面两眼附近生两个近纺锤形的浅色斑。漏斗形W形。腕短,腕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相近,腕吸盘2列。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第3腕短,端器锥形,约为全腕长的10%。

真蛸体中型,一般全长50厘米。们部椭圆形,背部有疣突起。各腕长度相近,侧腕稍长,腹腕稍短,腕上具吸盘4个。体褐色,胭背具十分明显的灰白色斑点。
长蛸体中型,全长50~70厘米。眼部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头部狭,眼小。眼长,各腕长短悬殊。其中第1对腕最粗最长,约40~50厘米,是第4对腕长度的2倍。腕上有吸盘2行。体粉红色。
产地、产季
短蛸、长蛸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长蛸在黄、渤海产量较大,辽宁的大连、营口,山东的烟台、青岛,河北的乐亭产量较多。真蛸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以浙江舟山,福建平潭、霞浦、厦门,广东汕头、台山、电白、湛江,广西北海等地较多。渔期分春秋两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
经济价值
章鱼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晒成章鱼干,其中以真蛸制成的章鱼干质量最好,在广东、广西等地被列为海味佳品。章鱼可以入药,具有补气养血、收敛生肌的作用,是妇女产后补虚、生乳、催乳的滋补品。长峭和其他小峭也是钓渔业的饵料。
短蛸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shortarm octopus。输往国别:日本、意大利。出口口岸:山东、河北、辽宁。
生活习性
每年早春,在沿岸或内湾较深处越冬的个体,集群游至沿岸或内湾浅水处交配、产卵。繁殖行为有追偶、交配、产卵、护卵等。交配后不久就产卵,产卵行为较乌贼简单,不具有扎卵结卵过程。卵分批成熟,分批从漏斗中产出,各个卵子由细长的卵柄互相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穗一穗的状态。卵多产于空贝壳、石缝或海底凹陷等较阴暗处。雌性有明显的护卵习性,常以腕部轻抚卵子,并以漏斗喷水,清除卵膜上的附着物,护卵过程中,不摄食。
繁殖行为
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