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短膜壳绦虫病

2022-07-08 22:11:05 百科资料
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
  • 挂什么科 内科
  • 哪些症状 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烦躁、失眠
  • 好发人群 成年人
  • 需做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
  • 引发疾病 阑尾炎

病因

  短膜壳绦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有单列头钩20~30个,颈细长,颈后有体节100~200节,少数多达1000节,每节片有圆形睾丸3个,卵巢分2叶,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含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μ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细丝4~8根伸出,胚膜内有六钩蚴。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即钻入小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肠腔,吸附肠壁,约在感染后1个月成熟产卵,其虫卵亦能在肠内孵化,形成自身重复感染,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甲虫吞食虫卵后孵出六钩蚴,入其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甲虫如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二)发病机制

  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头节吸盘,小钩,体表的微毛对人肠黏膜有明显损伤;虫体分泌物也可产生毒性作用,在成虫附着的肠黏膜发生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肠灌洗液特异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动物实验证明,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可被动转移保护性免疫力,此外,保护性免疫力与T细胞有关,T细胞被动转移也能影响免疫力。

  

症状

  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贫血也较常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虫卵数稀少者可用氯化钠或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

检查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虫卵数稀少者可用氯化钠或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

鉴别

  应与其他绦虫病相鉴别。

并发症

  并发阑尾炎。阑尾炎(Appendicitis)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腹部外科疾病。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大力宣传该病的危害性,割除不良的卫生习惯,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洗手。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生吃肉类等。

  2、注意环境卫生,尤其是生活环境中的灭鼠。

治疗

  (一)治疗

  吡喹酮,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或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良好。

饮食

  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