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短尾真鲨

2022-07-09 18:59:14 百科资料

短尾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brachyurus)为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大型鲨类,广泛分布于分布全球各温带和热带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西兰。

  • 中文名 短尾真鲨
  • 外文名 archarhinus brachyurus (Günther,1870)
  • 别称 大沙、短尾白眼鲛、黑鲨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科学分类

  : 动物界 Animalia

短尾真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真鲨目 Carcharhiniformes

  : 真鲨科 Carcharhinidae

  : 真鲨属 Carcharhinus

  : 短尾真鲨 C. brachyurus

  二名法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Gunther, 1870)[1]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大。头宽扁。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不明显。吻尖突。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短,发育不全;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窄尖,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边缘略具锯齿,基底宽。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斜直,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圆,内角亦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後部间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圆。体背侧青铜灰色或灰橄柜色,腹侧灰白;各鳍通常素色,除了腹鳍及胸鳍鳍尖为暗色或黑色缘,有时尾鳍具不显之黑色缘,则背鳍亦具不显之黑色缘。

生态习性

  暖温带沿岸和大洋鲨类,活泼善泳。栖息于大陆架或岛屿斜坡缘的沿海或近海水域,偶尔出现在河口区域、港湾浅水区、沿岸沙滩区或近海底层。具有洄游习性,在北半球的族群,春夏时迁移至北方较冷水域,秋冬时迁移至南方较温暖水域。主要以大洋性或底栖鱼类、头足类、小型鲨鱼或魟为食。

  胎生,有1卵黄囊胎盘,每产13~20尾幼鲨,刚出生的幼鲨体长59~67 cm。雄成鱼体长200~229 cm,雌成鱼体长240~292 cm。

地理分布

  全球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各温带和热带海域。我国分布于东海,台湾东北及西南海域。

渔业利用

  短尾真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上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加工为鱼翅;皮厚可加工为皮革;肝可制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可制鱼粉。

保护等级

  由于栖息环境不稳定,极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而且经常被捕捞,导致其数量持续下降。据评估,该种过去10年逐年减少,其减少原因可能还未终止,且还将继续下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列为易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