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头蝮蛇
矛头蝮蛇是南美洲和中美洲最危险的毒蛇,所有的蝮蛇中它的体型最大,速度最快,注入的毒液也最多。
- 中文名称 矛头蝮蛇
- 拉丁学名 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 别称 烙铁头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概述
矛头蝮蛇是南美洲和中美洲最危险的毒蛇,所有的蝮蛇中它的体型最大,速度最快,注入的毒液也最多
详细介绍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俗称:烙铁头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Blyth, 1875] 是我国主要毒蛇之一,隶蝰科(Viperidae), 蝮亚科 (Crotalinae), 原矛头蝮属。它是山西省三种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俗称:烙铁头、草上飞、土公蛇。
蝮蛇在平原、丘陵及山地生活,是我国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矛头蝮什么动物都吃,包括袭击人类,所以它才会被列入五大毒蛇之一。
蝮蛇咬伤:
局部症状: 可见两个深而清晰的牙痕,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围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活动则加剧,肿痛于2-4天为甚。伤口出血不多但常见有黄色粘液渗出,局部可见瘀斑及水、血泡。亦可有局部组织坏死灶。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多于伤后1-6小时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是蝮蛇伤早期中毒的特征之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颈项强直,张口困难,胸闷,全身肌肉酸痛,患肢活动移动,皮下出现紫癜,尤以妇女儿童较为多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及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常出现酱油样颜色的尿。若治疗不及时,多死于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类学
中文学名: 矛头蝮蛇 | 中文别名: 烙铁头、草上飞、土公蛇 | |
英文名: Bothrops atrox | 二名法: 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纲: 爬行纲(Reptilia) | |
亚纲: 双孔亚纲(Diapsida) 、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 | 目: 有鳞目(Squamata) | |
亚目: 蛇亚目(Serpentes) | 科: 隶蝰科 (Viperidae) | |
亚科: 蝮亚科 | 属: 原矛头蝮属 | |
种: 矛头蝮蛇种 | 分布: 南美洲、中美洲 |
蛇毒类凝血酶
从矛头蝮蛇的两个亚种蛇毒中分别分离出两种类型的蛇毒凝血酶,即蛇毒凝血酶I和蛇毒凝血酶II,其分子量分别为29000和31400,蛇毒凝血酶I也是一个糖蛋白,含27%的碳水化合物,蛇毒蛋白酶和Ancord一样,都能引起血浆的去纤作用,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后也释放出3个纤维蛋白肽,这3个肽都是A链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