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
2022-07-09 11:04:54 百科资料
皮肤蝇蛆病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多见于牧区如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皮肤蝇蛆病的致病蝇类的正常宿主是动物,人的皮肤蝇蛆病是一种偶然感染。临床表现为疖肿型、匐行疹型两种皮肤损害。
- 挂什么科 皮肤科
- 哪些症状 恶心、 风团、 疖肿、 肉芽肿、 蠕动感 、瘙痒 、失眠、 四肢麻木 、倦怠、局部皮肤有灼痛、麻痒感、轻度发热
- 好发人群 病多见于牧区人群
- 需做检查 血常规、血沉、组织病理
- 引发疾病 皮炎
病因
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包括牛皮下蝇、纹皮下蝇及鹿皮下蝇等。皮下蝇属的发育过程分为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由于蝇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其感染方式可有以下几种:1.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穿过正常皮肤而寄生于皮下组织内。
2.蝇卵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带到皮肤上,孵化后幼虫通过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
3.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
症状
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低热、头痛、头昏、恶心、乏力、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有窜痛感,夜间加重。皮损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1.疖肿型
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好发于眼睑、口唇、腹、腰、前臂深处等。
2.匐行疹型
皮肤出现曲折线样红肿,末端为一水疱,此系幼虫活动标志,幼虫居于疱的前方。
少数患者于蝇蛆开始钻入人体时,可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亦有报道伴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变态反应者。
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显着增高,可达10%-40%。血沉加速。
2.组织病理
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
鉴别
本病应该和为有形皮炎相鉴别,后者属于猪囊虫病感染,局部皮肤组织可有囊虫乱沉着,经过孵化后可以形成幼虫以及皮肤破溃,病伴有皮肤的瘙痒、疼痛、隆起等形态改变。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幼虫的具体性质,故容易进行鉴别。
并发症
皮肤蝇蛆病主要是造成局部皮肤的感染,临近的组织可被幼虫吞食形成溃疡,若不及时处理,溃疡面可呈进行性扩大。故本病可因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而诱发皮肤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预防
搞好牛棚马厩卫生,做好灭蛹灭蝇工作,消灭成熟幼虫,防止成蝇孳生。注意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成蝇的叮咬和污染。治疗
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待幼虫自行排出,或挤压肿块促使幼虫排出,排出后用氯仿冲洗肿块内腔,或用2%普鲁卡因局麻后,切开取出幼虫。2.可试用氯喹,每天2次共服2~3周,或乙胺嗪(海群生),每天3次,共14天为一疗程。有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
3.内服抗组胺剂或泼尼松止痒,止痛,减轻全身反应,降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痒洗剂。
饮食
本病属于卫生不洁以及皮肤存在有伤口,被蚊蝇排卵污染所致,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对于皮肤有损伤的应保持创口的卫生。可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杨桃、橘子、柚子、橄榄、麦芽糖等食物,维生素b2代谢后可造成局部的异味,对蚊虫有刺激作用,故可减少感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