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乳头状瘤
- 挂什么科 皮肤科
- 哪些症状 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显粗糙不平、顶端刺状质地坚硬皮损、甲下增厚、角化
- 好发人群 性生活活跃的人群
- 需做检查 病理组织检查、组织学检查、分子生物学PCR、核酸分子
- 引发疾病 宫颈癌、肛门肛管癌、扁桃体癌、口腔癌、喉癌、鼻腔内癌、食道癌
病因
皮肤乳头状瘤病因尚未确定,但较多的学者认为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可分为单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两种。
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岁发病者最多见,男性少见。单发性者癌变率约为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症状
1、皮损初起为淡红色丘疹,直径1~2mm,呈半球形或扁平形,以后渐增大,可达0.5cm,呈灰褐色,表面角化略粗糙,类似扁平疣。
2、丘疹不断增多,互相融合成片状或网状,临床上易诊断为花斑癣。
3、融合成圆形或卵圆形者,称为钱币状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皮损常首先发生于乳房间及背中部,以后逐渐扩散至乳房、上腹部、耻骨部、上背及骶部。有时可累及肩、颈、腋窝及腘窝等处。
4、腋窝受累时,皮肤呈灰棕色,丘疹不明显,皱褶加深,角化明显,似黑棘皮病。黏膜不累及。
5、皮肤乳头状瘤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病情缓慢发展,可倾向于稳定。
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乳头表皮呈乳头状增生,乳头中心为伴有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细胞间质可见鳞状上皮化生。
鉴别
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鉴别:两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预后及治疗方法却差别很大。由于两者均可出现无痛性、自发性乳头溢液,且溢液的性状相似;均可在乳腺内扪及肿块,因为两者临床症状相似,鉴别比较困难。虽然两者均可出现肿块,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块多数位于乳晕区内,肿块较小,常在1cm以内,质地较软,腋窝淋巴结不肿大;乳头状癌却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肿块可大可小,一般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可与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乳腺上皮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不会有癌细胞;而乳头状癌的溢液涂片检查,有可能查见癌细胞。乳腺导管造影中乳头状瘤所显示的导管壁光滑,肿瘤处可为圆形或导管断面为圆弧形充盈缺损;乳头状癌则显示出导管僵直,管壁不光滑,导管可突然中断,断端呈齿状不规则改变。
预防
墨西哥医学专家指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潜伏期很长,女性感染这种病毒后如果发现早、诊治及时,可防止病毒诱发宫颈癌。
墨西哥宫颈病理学专家特雷莎·罗哈斯说,HPV病毒几乎是所有宫颈癌的元凶。男性感染该病毒后不会死亡,但会通过性行为、皮肤接触等传染给女性伴侣。
感染HPV病毒的初期症状是手上、下腹部或生殖器部位表面出现细而密的疣状乳头状瘤。罗哈斯说,他们在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发现,病毒的潜伏期有可能长达15年,病变发展缓慢,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被感染者身体表面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因此往往被忽视。一旦女性感染者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活动就会加剧,最终导致宫颈恶性肿瘤。
因此罗哈斯建议,除保持性生活检点外,育龄妇女应定期进行子宫颈病理检查,发现异常变化应立即接受治疗。如果发现早,感染者完全可以避免因宫颈癌而丧命。她还说,女性感染HPV病毒后,吸烟、多产等行为会增加HPV诱发宫颈癌的危险。
育龄妇女特别是年轻妇女是被HPV病毒感染的最脆弱群体,墨西哥每年有4000多名妇女死于HPV诱发的宫颈癌。
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对于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者,造影显示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经病理检查发现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变者,则宜行乳房单纯切除,以防生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疗效标准:
(1)治愈:乳头溢血停止,瘤体消失。
(2)好转:乳头溢血减少,瘤体缩小。
(3)未愈:乳头溢血不减,瘤体不变或反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