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121
皖稻121,该组合系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绿三A×绿稻24"于2001年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 。母本"绿三A"和恢复系"绿稻24"均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育成,其中恢复系"绿稻24" 2002年已安徽品种审定(皖稻99),并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绿优1号"2004年安徽品种审定(皖稻121)。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优质米组区试续试并破格进入生产试验。
- 中文名称 皖稻121
- 品种类型 水稻
- 适宜地区 安徽,湖南,湖北
- 株高 115-125厘米
特征特性
2002-2003年安徽省中籼区试,亩产量分别为611.5公斤和543.21公斤,较汕优63分别增产7.0%和9.59%;2年平均亩产581.15公斤,较汕优63增产8.06%。安徽省杂交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35公斤,较汕优63的476.17公斤增产10.75%。适宜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 植物学特征:根系较发达,株高115-125厘米,平均株高120厘米左右。株叶型态较好,分蘖力中上,叶鞘绿色,叶色较浓,剑叶较挺直,后期转色好。茎杆偏高,抗倒性一般。谷粒金黄色,长粒,较易脱粒。穗长24.8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170粒,每穗实粒数138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27克。 生物学特性:该组合为中籼迟熟品种,在安徽单季稻区种植,阳历4月底至5月初播种,全生育期139天左右,较汕优63长4-5天。亩有效穗17-18万,分蘖成穗率70%左右。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60.6%-87.0%,平均为76.9%左右。中抗-感白叶枯病(3-7级);中感-感稻瘟病(5-6级)。
技术要点
包括:播期、密度(播种量、田间基本苗、移栽密度)、水肥运筹策略、病虫害防治要点、栽培过程中主要注意事项。大田亩用种量1.0公斤,湿润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5公斤,旱育秧,秧田亩播种量30公斤。适宜秧龄30-35天,栽插密度5×5寸或5×6寸,亩栽2万穴以上,每穴栽1-2粒种子苗。N、P、K配合使用;重施基肥,早施返青分蘖肥,不施或少施穗、粒肥。后期干湿交替,断水不能过早,成熟前5天断水,机械脱粒。要重视对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其它病虫害防治技术参照当地杂交中籼的常规管理方法进行。
适宜区域
适宜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
推广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该组合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50余万亩,主要在安徽中稻区和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省(区)的一季中稻区种植。该组合的推广应用,当前收益情况较好,一般情况下,亩均增收稻谷50公斤左右,按国家保护价每公斤1.6元计,每亩净增收80元。每生产和销售1亩田的杂交种子,种子生产和销售单位可获纯利5-8元。
应用前景
该组合体现了优质与高产的较完美结合,又以质量优而突出,市场需求旺盛。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GB/T17891-1999标准三级以上。该品种丰产稳产,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均好,制种产量高,应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