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

百科名片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简介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外感热病,当推白虎汤,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那白虎汤为什么可以如此迅速地解热退烧呢?这主要因为它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泻火方
总 结
肺胃实热
成份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治疗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
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
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伤寒论方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
退热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