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脸鳾

2022-06-30 15:57:31 百科资料

白脸鳾(拉丁学名:Sitta przewalskii,英文俗名:Przevalski’s Nuthatch)是鳾科鳾属的鸟类,全长约115毫米。额、头颈、枕以及缸颈两侧辉黑。上体石板蓝。腰和尾上覆羽浅淡。中央尾羽与上体同色,余羽均黑,除外侧1-2对外,概具石板蓝端斑。翼暗褐,内侧飞羽具石板蓝外缘。

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栖息于高山针阔混交林中,习性与其他鳾类相似。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名片图来源:鸟网)

  • 中文名 白脸鳾
  • 学名 Sitta przewalskii
  • 别称 Przevalski’s Nuthatch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3厘米)的特征为明显的皮黄色颊斑覆盖眼部。上体紫灰而具黑色的顶冠及半颈环,下体浓黄褐。指名亚种偶见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下体色较浅,颊斑几为白色。

白脸鳾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颚基部灰色;脚-绿褐。

  叫声:联络叫声为重复的鼻音咩叫kner-kner。兴奋时发出长长一连串相似的单音。

  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嗷叫或清晰响亮的ti-tui ti-tui ti-tui…

栖息环境

  白脸鳾是典型的高山针叶林鸟,栖息地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混杂有阔叶树、针阔叶混交林中。资源状况为罕见种。

生活习性

  习性与其他鳾类相似,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多呈家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和觅食。多在乔木上部或树冠层及高的侧枝上,能沿树干上下跳跃,啄食树干和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蝽蟓、飞虱和其他鞘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虫卵等,偶尔吃植物浆果。

白脸鳾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青海(祁连扎麻什,门源仙米)、甘肃(西南部)、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四川(松潘,理塘,马拉琪)。

繁殖方式

  ​繁殖期6月至7月,早的在5月末即已开始营巢产卵,巢多筑于天然树洞中、树干缝隙和裂缝,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作巢。洞入口常州用泥土涂抹的很圆很小,洞内垫有细草、苔藓或羽毛。每窝产5-8枚卵,卵白色、被有辉红色或紫灰色斑点。雄鸟参预育雏,与雌鸟共同觅食喂雏。

白脸鳾

亚种分化

白脸鳾(2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白脸鳾指名亚种

  Sitta leucopsis leucopsis

  2.

  白脸鳾西南亚种

  Sitta leucopsis przewalskii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