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细胞增多

2022-07-10 03:44:47 百科资料

白细胞增多(leukocytosis),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或某一类型白细胞的绝对数超过了正常范围。

  • 中文名称 白细胞增多
  • 发病部位 全身
  • 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淀粉酶、心肌酶、ASO、RF、狼疮全套、血糖、T3、 T4、 TSH、肝肾功能、血尿酸、胸片、B超、ECG、CT、肿瘤标志物检查及重金属含量检测、内镜检查、骨髓涂片、腰穿及胸腹腔穿刺、血管造影、病检等
  • 英文名称 leukocytosis
  • 相关疾病 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梗死、肺梗死、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肾癌、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症状起因

  (一)感染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疟疾可使单核细胞增多。

  (二)物理和情绪刺激

  物理刺激如冷、热、运动、剧痛、抽搐、创伤、妊娠、电休克、缺氧等,情绪激动如忧虑、愤怒、惊吓、过度兴奋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增高。

  (三)炎症及组织坏死

  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幼年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细胞可增多,如合并感染则更易发生。其他炎症如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四)肿瘤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等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致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之一。淋巴瘤特别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五)代谢和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糖尿病、黏液性水肿可使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六)中毒和变态过敏反应

  一些化学品和药物如铅、汞、砷、铿、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类、5-羟色胺、组胺、肝素、氯酸钾、乙酰胆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七)急性失血及溶血

  急性失血后2h即可见白细胞增多,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腔及颅内出血时,白细胞增多更显著。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细胞反应程度。

  (八)血液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亦明显增多,成熟中性粒细胞约为90%,其中嗜碱性粒细胞亦可增多;巨幼细胞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中性粒细胞增多。

  (九)其他

  手术后12~36h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手术范围、失血多少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后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可呈类白血病反应,此等变化于脾切除后短期内出现,亦可迟至数月后始出现,多在数星期内恢复,亦有持续数月或数年才消失。输血反应也可致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0.35,粒细胞占0.60。 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0.50,两种细胞比例大致相等。至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成人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03~0.07,正常儿童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平均为0.09,2周内婴儿可达0.15或更多。均为生理性增多。

  2、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有淋巴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可有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

常见疾病

  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梗死、肺梗死、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肾癌、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1、有无畏寒、寒颤、发热。

  2、有无关节痛、甲状腺区疼痛、腹痛、头痛、胸痛、心前区疼痛、腰痛。

  3、有无头晕、乏力、出冷汗。

  4、有无甲亢、糖尿病、慢性肾炎、肝炎史。

  5、有无中毒及药物、食物过敏史。

  6、有无月经异常。

  7、起病与劳累、进食动物内脏、暴饮暴食、不洁饮食是否有关。

  8、有无疫区生活史或传染病及毒物接触史甚至工作生活环境。

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1、表现发热、全身感染有中毒表现,局部感染常有定位体征。

  2、颅内感染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甚至神志改变、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3、口腔及咽喉部感染有口腔溃烂、红肿、扁桃体充血肿大,咽拭纸及口腔分泌物检查有意义。

  4、肺部感染等有咳嗽、咳痰、胸痛、影像学可提示病变部位及性质、痰培养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5、胆囊炎有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B超胆囊增大及胆囊壁水肿增厚。

  6、感染性肠病有腹泻、黏液便甚至脓血便、大便可找到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7、泌尿系感染有腰痛及尿路刺激症状、肾区叩压痛、尿常规白细胞增多甚至脓细胞,尿培养有细菌生长。

  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血象淋巴细胞分类达60%~97%、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单点试验阳性、EBV特异血清学检查阳性。

  9、疟疾有疫区接触史,周期性及间歇性寒颤、高热、脾大、贫血、酱油样尿、血及骨髓涂片可找到疟原虫。

  10、结核病:低热、盗汗、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咳嗽、咯血、咳痰,ESR升高、PPD试验(+)、胸片或CT示肺部浸润性病变、干酪性病变或结节钙化灶。

  (二)风湿性疾病

  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多次血培养阴性、大小便检查及胸片和B超无感染灶发现、结合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可明确。

  (三)动脉血管栓塞性疾病

  栓塞部位有剧痛,如心肌梗死有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抬高、心肌酶学检查升高,肺梗死有剧烈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心电图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右胸导联T波倒置。

  (四)肿瘤性疾病

  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细胞升高,要考虑肿瘤性疾病,应重点检查胃、肺、肝、脾、胰脏、乳腺、子宫、肾脏等部位,B超、CT、局部血管造影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甚至穿刺活检有助诊断。

  (五)血液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表现脾大、RBC、WBC均可增多,可伴嗜酸、嗜碱细胞增多,而慢粒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可找到费城染色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Hb>175g/L、动脉血氧饱和度接近正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LT>60×109/L,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表现为ANC反弹性增高,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常大于30%,部分有特殊染色体。

  (六)其他

  甲亢危象有甲亢史、T3T4高而TSH低,糖尿病酸中毒有糖尿病史、血糖升高、血气分析有酸中毒,急性痛风有拇跖关节剧痛、血尿酸升高,X线见穿凿样透亮缺损,该类疾病控制后ANC很快恢复正常。

检查

  1、体格检查

  体温、呼吸、血压有否改变,皮肤苍白、出血、皮诊、扁桃体红肿、甲状腺区压痛及吞咽痛、肺部哆声、心音高低,肝区、胆囊区、肾区、胰腺区、附件区叩压痛,腹部膨隆,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关节红肿等是否存在。

  2、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淀粉酶、心肌酶、ASO,RF、狼疮全套、血糖、T3、 T4、 TSH、肝肾功能、血尿酸、胸片、B超、ECG,CT、肿瘤标志物检查及重金属含量检测。

  3、特殊检查

  内镜检查、骨髓涂片、腰穿及胸腹腔穿刺、血管造影、病检。

治疗

  1、首先明确病因,感染性疾病采取抗感染治疗,风湿性疾病抗风湿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可溶栓、抗栓、止痛、扩血管处理。

  2、骨髓增殖性疾病行经基脉加干扰素治疗,至于不明原因的ANC增高,由于感染占发病第一位,宜在抗感染基础上寻找原发病,如经抗感染治疗ANC不下降,且病因仍不明确者,则宜对症处理及继续观察。

  3、肿瘤性疾病则用手术治疗或者化疗。

  4、排斥反应引进的淋巴细胞增多,则宜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的恢复期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单核细胞增多表明原治疗有效,继续原治疗方案。

  5、由于嗜碱性粒细胞富含组胺,其增多可致高组胺血症,引起高组胺综合征,表现有发热、全身潮红、心动过速、哮喘、血压降低,甚至休克、溃疡病及出血等。

  6、此外,嗜碱性粒细胞含肝素,其增多可致出血高肝素血症可用鱼精蛋白拮抗,高组胺血症通过H1受体引起的腹泻、潮红、荨麻疹和支气管痉挛可用H1受体拮抗剂如赛庚啶;而通过H2受体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溃疡病及出血和心动过速,则可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治疗,疗效显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