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毦兵

2022-07-14 22:33:45 百科资料

白毦(ěr)兵,三国时期蜀汉的精锐部队,由永安都督陈到统领。"白毦"顾名思义,该部队的装束是以白色的鸟羽兽毛作为标志。

文献资料见于诸葛亮在公元226年写给李严的书信中,信中说道:"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白耳兵"和"白眊(mào)兵"都是"白毦兵"的笔误。

  • 中文名称 白毦兵
  • 类型 三国时期蜀汉精锐部队
  • 出处 蜀汉诸葛亮至李严的书信
  • 笔误 "白耳兵"和"白眊兵"

字意来源

  【】ěr

  基本字义:

  1. 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

  2. 毡类毛织品。

  3. 用羽毛编织的衣服。

  4. 草花。

  《康熙字典》对毦字的解释:

  《唐韵》《集韵》仍吏切,音饵。《说文》羽毛饰也。《博雅》毦,罽也。一曰绩羽为衣。一曰兜鍪上饰。《后汉·单超传》金银罽毦,施於犬马。《注》毦,以羽毛为饰。音如志反。

  又《西南夷传》赍黄金、旄牛毦。《注》顾野王曰:毦,结毛为饰,卽今马及弓槊上缨毦也。《魏略》刘备性好结毦,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因手自结之。

  又《诸葛亮答孙权书》所遗白毦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惭。《女红馀志》临川王宏妾江无畏善骑马,翠毦珠羁,玉珂金镫。《庾信诗》金羁翠毦往交河。

  又冠上饰。《董巴·舆服志》内常侍加黄金,附蝉毦尾,谓之惠文冠。

  又拂名。《晋东宫旧事》皇太子纳,有白毦拂二枚。

  又锦名。《内典·翻译名义集》兜罗锦,亦翻扬华,或称兜罗毦。

  又香草之称。《郭璞·江赋》扬皓毦,擢紫茸。《注》毦与茸皆香草也。

  又藤名。《齐民要术》毦藤,大小如苹蒿,蔓衍生。○按《服虔·通俗文》毛饰曰毦,则凡丝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与目部眊不同。【正韵笺补】毦从耳。误从目,读作眊,谓德好结帽,讹久矣。

史料考证

文献记载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相关考证

  上述文献曾经在清朝张澍收录的《诸葛忠武侯文集》中被题为《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因此常被误认为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书信。

  在1982年,史学家田余庆在《文史》发表文章则对其进行了勘正,指出是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书信,并研究了白毦兵的性质是蜀国特种部队。

历史背景

  依据史料的体现,该信件写作的背景当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计划北伐,为了准备防卫与后援,调李严到江州部署,并派遣永安都督陈到率领白毦兵协助。

兵源说法

  白毦兵的来源现今大致有三种说法:

丹阳兵旧部

  刘备早期的部队,以在徐州陶谦帐下接手的丹阳兵为最优。这些部队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但是依据时间推算,从公元194年刘备占据徐州,到公元226年诸葛亮的这次北伐,经过了32年的时间,丹阳旧部的实际年龄已经很大,而且也并不符合如诸葛亮所言的"西方上兵"。

马超的旧部

  依据史料,羌人广泛佩戴毦,而刘备阵营早期的羌人部队,是马超归顺刘备时带来的,这也符合了白毦兵人少的特点。事实上马超穷极而来,很可能被刘备解除了私人武装划归刘备亲自带领。但是这种说法缺乏史料的支持。

西南少数民族

  "白毦,西方上兵"是西南少数民族军队。《后出师表》提到"賨叟青羌",《华阳国志》提到"青羌五部",从史料来看蜀汉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一批少数民族部队,他们在夷陵之战和诸葛亮北伐中充当重要角色,而白毦兵可能是其中比较优异的一支。田余庆教授执这种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