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螯蛱蝶

白带螯蛱蝶所属节肢动物门,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
- 中文学名 白带螯蛱蝶
- 拉丁学名 Charaxes bernardus (Fabricius)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昆虫纲 Insecta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3~30mm,展翅80~100mm。触角黑色,复眼紫褐色,喙黄褐色,下唇须腹面被白色鳞毛。翅面红褐色或黄褐色,反面棕褐色。雌蝶前翅正面白色宽带伸到前缘,外侧多一列白色点;后翅中域前半部分也有白色宽带,黑色宽带内有白色列,m3脉突出呈棒状。翅反面中线内侧有许多细黑线。雄蝶前翅有很宽的黑色外缘带,中区有白色横带。后翅亚外缘有黑带,自前缘向后缘逐渐变窄,m3脉突出呈齿状。反面前翅中室内有3条短黑线,后翅在一列小白点的外侧有小黑点,斑纹同正面,但颜色浅。

卵
卵扁圆形,高2mm,直径1.9mm。顶端平截,中央微凹,具21~25条纵脊。初产时黄绿色,后变红褐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色深绿,体长33~62mm,色斑褐色。头深绿色,宽7~8mm;角突绿色,长7.3~8.1mm。
蛹
雌蛹体长22~28mm,宽9~13mm;雄蛹长18.5~22mm,宽10~11.6mm。碧绿色。背面拱凸,腹面平,形如小舟;腹末有3对黄色乳头状突起,其中2对着生在臀棘基部两侧,1对着生在肛门上方。

发生规律
在湖南、福建1年3代;江西1年发生2---3代;上海1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叶片正面越冬。翌年越冬幼虫4月下旬危害,第一代幼虫5月下旬危害,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危害,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危害。
生活习性
成虫
成虫昼夜都能羽化。羽化后先静止在蛹克或偶有附近枝叶上,经3---7h开始活动和飞舞,吸吮流汁,补充营养。飞舞活动在9---17时,以中午前后活动最盛。飞舞过后,在一片叶面上栖息。该成虫以飞行中寻找配偶,找到后即停下,进行交尾。雌雄性比为0.54:0.46 。成虫寿命12---27d。

卵
散产于暗绿色老叶正面。一般每叶片仅产1粒,偶有1叶片上产3~4粒。每头雌蝶产卵量为28~54粒,一般为40余粒。
幼虫
幼虫多在清晨和上午孵化,孵化后当即把卵壳吃掉,然后停在叶尖端,头向上,尾向下。昼夜均可取食,但以16~20时取食最盛。大多数幼虫每天仅取食1次,少数取食多次。1~3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片边缘,使成缺刻。5龄幼虫可取食全叶或仅留残叶。2龄幼虫活动范围小,仅在栖息的叶片附近取食。3龄以后活动能力增强,饱食后再返回新叶栖息,这片叶从叶柄到叶尖均有其虫吐的丝线,在虫体栖息部位丝线最稠密。幼虫除在取食期间外,其余时间均固定栖息在叶片正面,通常叶面颜色与虫体相一致。

蛹
老熟幼虫化蛹前吐丝缠在树枝或小枝叶柄上,然后化蛹。
寄主
樟科:樟 Cinnamomum camphora,油樟 C. inunctum ,浙江樟 Phoebe chekiangensis;
芸香科: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豆科:海红豆 Adenanthera,南洋楹 Albizzia falcata等。
分布
国内 四川、云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香港;
境外 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
饲养方法
室外采集幼虫
这种方法是把野外自然的白带螯蛱蝶幼虫采回室内,进行人工饲养到化蛹,然后羽化为蝶的方法。其好处是集中饲养幼虫,使幼虫期和蛹期避免了天敌危害,从而提高了出蝶率,又能获得新鲜、完整的蝴蝶。具体饲养时间是翌年越冬幼虫4月下旬,第一代幼虫5月下旬,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定期在目标地进行幼虫采集。采集选择1---2龄幼虫,将幼虫连同寄主植物叶片一同装入塑料袋中。根据虫体的大小,低龄分盒30头,高龄分盒10头饲养。先将盒内放入樟树嫩枝叶(叶柄用湿的脱脂棉包住),之后放入幼虫,余下的叶片放入塑料袋内在冰箱里冷藏保存。饲养中,定期更换新鲜的叶片,并及时清理吃剩的叶片、虫粪及蜕下的皮,保持饲养笼内清洁的环境。饲养温度以23---27℃、湿度45%---60%、自然光照条件下为宜。
室外采集蛹
室外采到的蛹连同树枝取回室内,放入养虫笼(37cm×40cm×40cm)。室内饲养幼虫进入预蛹期,这时要及时放入几根树枝以利于它们化蛹,经过10d左右羽化为成虫。羽化时要注意,不要移动和接触蛹体,以时其顺利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