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头蝰亚科

2022-07-14 22:21:18 百科资料

白头蝰亚科(学名:Azemiopinae)是爬行纲蛇目新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单型亚科,科下只有一种有毒蝰蛇白头蝰(A. fea),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主要分布于越南至华南(包括福建、广西、江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一带。并散见于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及西藏东南部。白头蝰的标本产地为缅甸的枯门岭。毒性与韦氏竹叶青(Tropidolaemus wagleri)相仿。

  • 中文名称 白头蝰亚科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爬行纲

形态特征

  白头蝰并不属于巨型蛇种,长度一般不会超越一米。根据学者Liem 等人(1971年)的记载,体型最长的白头蝰长度只达77公分;而在1997年奥罗夫(Orlov)则指出最长的雄性与雌性白头蝰,分别长72公分及78公分。

白头蝰

  学界之所以会认为白头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蛇种,有数个主要的原因。白头蝰有着强健的体魄与及一条短尾巴,同时有着较顺滑的背鳞及龙骨,这一点跟一般蝰蛇是一致的。它们的头部稍呈扁平状及椭圆形,最特殊的是头部上并没有紧密覆盖著细碎鳞片,反而像游蛇科及眼镜蛇科的蛇般有着同样规模的大鳞,这一点与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同样地,白头蝰的头骨构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亦是较为特殊的。另外,白头蝰的牙齿是空心牙,同样可以注射 毒素,不过白头蝰的毒牙却显得短小。它们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脊状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样,而这种牙齿结构仅见于穴蝰科与及一些拥有后沟牙结构的蛇类而已,而白头蝰分泌毒素的毒囊体型相对地细小。最后,白头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白头蝰是卵生蛇种,而且会进行冬眠。

白头蝰

  白头蝰的颜色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身体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蓝色、灰色或黑色加上幼细的白色、橙色条纹所组成。但它们的头部颜色却与身体有着鲜明的对比,普遍呈淡黄色,并渗杂灰色的横纹。它们的眼睛是同样是淡黄色的,瞳孔则呈直线形。

分布境域

  白头蝰 主要分布于越南至华南(包括福建、广西、江西、贵州、四川、云南、浙江等)一带。并散见于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及西藏东南部。白头蝰的标本产地为缅甸的枯门岭。

白头蝰亚科

  白头蝰多栖息于山区(约至海拔1000米),喜欢较清凉的气候(约摄氏20至25度 。有时在路旁、丛林、灌木林、农地里亦会发现它们的踪影,它们甚至会接近民居。在越南,白头蝰比较偏好栖息于竹林间,并活跃于有广泛植被分布与及山涧充足的地区。白头蝰是夜行性的,最喜欢于潮湿的晚上,温度约在摄氏18至25度间时出没。

生长习性

  白头蝰在遇到外来威胁时,会作出特殊的反应。当它们受到骚扰时,它们会压平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显得宽阔,然后它们的两颚会向外扩开,令它们本呈椭圆形的头部看起来像变成三角形。有时候,它们又会摇动自己的尾巴以威吓对手。情况危急时,它们亦会作出咬击,不过它们不一定会运用其毒牙来展开攻势。另外,学者赵尔宓于1981年提出白头蝰主要活跃于黄昏时段,而并非如奥罗夫所说般属于夜行性的蛇类,尤其多出没于三月至十一月的时候。

  白头蝰主要进食小型的哺乳类动物,白头蝰的幼蛇亦曾被发现会进食麝鼩。据一些曾饲养白头蝰的饲育报告中得知,白头蝰平常是抗拒被哺育的,只会在晚间时才愿意进食新生的鼠类,而且每当它们咬住了猎物,往往都不会轻易将其放开。

毒性

  根据拜仁·格烈·费拉尔医生(Dr. Bryan Grieg Fry)的研究,认为白头蝰的毒性与韦氏竹叶青(Tropidolaemus wagleri)的毒性是相仿的。

  另一项研究发现白头蝰所释出的毒素中,其酵素运动基本上与一般蝰蛇没有太大差异,不同之处仅在于白头蝰的蛇毒不会造成血液凝固、渗血以及肌肉性中毒等现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