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喉扇尾鹟

2022-07-16 06:40:58 百科资料

白喉扇尾鹟(学名:Rhipidura albicollis):是鸟纲、扇尾鹟科的小型鸟类,体重9-14克,体长151-202毫米。通体黑灰色,头部较暗近黑色,颏、喉、眉纹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深灰而有别于白眉扇尾鹟,但有个别个体下体色浅。尾较长而宽,常散开呈扇状,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白色尖端。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湿润山区森林。似其他扇尾鹟。加入混合鸟群,常栖于竹林密丛。鸣声高而薄,三个间隔相等的"tut"声接以三个或更多的降音;也发出尖声的"cheet"音。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中国西南部及海南岛。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白喉扇尾鹟
  • 拉丁学名 Rhipidura albicolli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白喉扇尾鹟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黑灰色,头顶前部和额较深呈黑色,眼先、颊、脸和耳覆羽亦为黑色,眉纹白色,从前额延伸至眼后。头顶往后等其余上体黑灰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尾长而阔、呈凸状,中央一对尾羽最长,向两侧依次缩短,展开时状如扇,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额先端黑色,其余颏、喉白色,并从下喉向颈侧延伸,在颈侧形成半领环,胸、腹等其余下体暗灰色。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9-14克,♀10-13克;体长♂151-202毫米,♀162-198毫米;嘴峰♂9-14毫米,♀10-12毫米;翅♂72-85毫米,♀70-83毫米;尾♂72-116毫米,♀94-113毫米;跗跖♂18-22毫米,♀17-2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800米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边林缘灌丛与竹林中,尤其喜欢溪流与沟谷沿岸的森林和灌丛,非繁殖期也出入林缘疏林灌丛、农田地边和道边树林内。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白眶雀鹛等其他鸟类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冠侧枝上跳跃觅食也从栖息的栖木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尾常竖起或左右展开呈扇形,并有节奏的上下或左右摆动,同时边跳边发出单调而拖长的"吱、吱......"声,有时还伴随着不时地转动身体,每跳一次都展开一次尾羽 ,同时身体作90-180度的转身,行为极为有趣。

  主要以鞘翅目象甲、甲虫、叶甲、金花虫、鳞翅目昆虫、蚂蚁等其他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与林内石洞内或离地面1.2-4.2米高的树枝杈上,巢底为圆锥形的杯状,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蛛丝构成,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通常3-4枚,多为3枚。卵白色或皮黄色、被有灰褐色斑点,常常在钝端形成一个环带,卵的大小为16.1-18.2毫米×12.2-13.5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经过13-15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白喉扇尾鹟(9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喉扇尾鹟指名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albicollis

  Vieillot, 1818

  2

  白喉扇尾鹟苏门答腊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atrata

  Salvadori, 1879

  3

  白喉扇尾鹟克什米尔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canescens

  Koelz, 1939

  4

  白喉扇尾鹟泰国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celsa

  Riley, 1929

  5

  白喉扇尾鹟中南半岛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cinerascens

  Delacour, 1927

  6

  白喉扇尾鹟加里曼丹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kinabalu

  Chasen, 1941

  7

  白喉扇尾鹟印度东北部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orissae

  Ripley, 1955

  8

  白喉扇尾鹟印尼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sarawacensis

  Chasen, 1941

  9

  白喉扇尾鹟缅甸亚种

  Rhipidura albicollis stanleyi

  E. C. S. Baker, 1916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