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于山

2022-07-12 22:15:31 百科资料

白于山,古代曾有白露山、白玉山、横山、长城岭等称谓。在陕西省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南部、甘肃省东南部环县、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边缘接壤。近东西走向绵延100-200公里。

山体由砂岩、页岩构成,上覆厚层黄土及流水堆积物。受地壳运动和河流切割影响,形成长梁、残塬、沟壑、墹地相间分布的特殊地形。平均海拔1600-1800米,梁顶起伏和缓,为陕西黄土高原北部海拔最高的地段。对主峰的记载不一,有的地方志以魏梁(1970米,在定边县正南方)主峰;有的以同名高峰(在靖边县,海拔 1823 米)为主峰。

白于山主脉为黄河支流无定河、延河及北洛河的发源地。次一级梁地构成泾河、延河、清涧河、大理河、无定河等源区的分水梁地。山地植被稀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植被中药材资源丰富。大部分地面黄土裸露。土壤侵蚀严重。

由于古代长期处于汉民族中央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前沿,长城、堡寨遗迹遍布。同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滞后。白于山处中国农、牧交界地带,明以前以牧为主,以后历代农业有所发展,但以旱作农业为主,收获有限。

白于山属陕甘宁盆地油气田、陕北侏罗纪煤田核心地带,地下能源丰富,是中石油的主要油气矿区及陕西省煤炭开发区。

  • 中文名称 白于山
  • 别名 横山、长城岭
  • 所属山系 六盘山脉
  • 地理位置 陕甘宁交界处
  • 走向 东西

山地概况

  白于山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近东西走向,长120余公里,宽10~20公里,最宽达35公里。山地由中生界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厚一般50~70米,最厚达100米以上。山势较高,形态呈梁状,顶面海拔1500~1800米,相对高差300~400米,是洛河、延河、清涧河、无定河等较大河流的发源地。泾河支流东川上源十字河也发源于白于山西侧。 山脊起伏和缓,南、北坡呈不对称状,南陡北缓,南坡比北坡沟谷切割强烈,地面破碎。次一级山梁由主脊向南、东、北三面呈波浪阶梯状递降,构成大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岭。梁长1.5~3公里,沟谷多套谷,下部狭窄,谷坡45°~75°,基岩裸露,巉岩峭壁,上部开阔,谷坡15°~25°,披覆有厚层黄土,坡面冲沟、切沟发育,片蚀、沟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地貌营力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和潜蚀次之。

白于山南麓志丹县顺宁镇

主要山岭

名称地理位置海 拔组成物质备 注
白于山陕北定边、靖边、横山南部与吴旗、志丹、安塞接壤地区1500~1800米,相对切割深度300~400米下为中生代砂岩、页岩,上覆第四系黄土,厚50~70米为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主梁东西延伸,海拔1800米,长约100公里,顶面较和缓,次一级梁地分别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构成泾河、延河、清涧河、大理河、无定河等源区的分水梁地。山地植被稀少,大部分地面黄土裸露。土壤侵蚀严重。
魏 梁定边县白湾子乡南1907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最高分水梁地,是陕西北部最高峰。梁地南北长约4公里。
郝 山定边县白湾子乡1905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西段高峰之一,地面裸露。
马鞍山定边县西南1875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西段高峰之一,地面裸露。
花凤子梁定边县杨井乡1864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西段高峰之一,地面裸露。
张元峁南 梁定边县杨井乡东南1861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西段高峰之一,地面裸露。
白于山峰靖边县石窑沟乡南1823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东段高峰之一,靖边县最高点。地面裸露。
吉山梁靖边县西南1805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地东段向北延伸的高地
五台山靖边县东南1731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地东段向北延伸的高地
燕 墩靖边县西南烟圈北部1761米厚层黄土覆盖为白于山地东段向北延伸的高地

  靖边县东南的老虎脑(海拔1730米)、西南的白于山峰(海拔1805米),定边县南的魏梁(海拔1907米)、杨井东南的张元峁南梁(海拔1860米)、西南的花凤子梁(海拔1864米)、马鞍山(海拔1875米)等,均为白于山的主要山岭。横山为白于山东段向东北方向的延伸部分,位于横山县西部,亦是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平均海拔1400~1700米,主要山峰有万药山(海拔1601米)、双城东南部的梁地(海拔1535米)等。

白于山定边县

地质特点

  白于山为梁状山地。主要由白垩系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黉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米,局部可达百米。

  白于山梁长沟深,沟坡陡峻,相对切割深度达300~400米,沟谷下部多呈V形,谷坡坡度为45°~75°;上部开阔,谷坡坡度为25°~45°,状似喇叭。由主梁分出的次一级长梁分别向东、南、北等方向延伸,呈波状梯级式逐渐降低,由海拔1800~1500米,梁面坡度为10°~25°,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

  与陕北其他基岩山地相比,白于山形成时代较晚,大约在上新世时这里还在下降,低洼处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红色土和沙砾层,自上新世末之后才开始上升,最后形成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并导致黄土高原面大体向东南方向倾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