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必自卑

登高必自卑是汉语词语,是指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自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词目 登高必自卑
- 注音 dēng gāo bì zì bēi
- 释义 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 典出 《礼记·中庸》
词目
【注音】:dēng gāo bì zì bēi
【释义】: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同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行远必自迩
【异义】:空中楼阁
【示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登高必自卑,不能好高骛远。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误读】:登上高处一定会感到自卑。
【辨义】:此处的"自卑"一词是古今异义。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应作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自卑"应为"自""卑"讲。自,从;卑,低处。"自卑",从低处起。不能解释为轻视自身。
碑刻
登高必自碑
登高必自碑在孔子登临处坊东。立于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翟涛题,青社载玺书。 此四字出自《礼·中庸》:"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碑中将"卑"字省略,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翟涛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济南府同知,青社载玺书。
按照中国书法的书写传统,作者落款一般采用籍贯加姓名字号的形式,籍贯地名在前,名号在后。具体到"青社载玺"四字,青社应为地名,载玺则为人名。那么青社究竟为何地呢?据王克煜介绍,青社原指祭祀东方土神处,古人还常用来借指青州,辖境在今山东潍坊、益都一带,为齐故地。如《汉书》记载,汉武帝封自己的儿子刘闳为齐王,诏曰"呜呼!小子闳,受兹青社"。北宋著名政治家富弼曾任青州知州,时值灾荒,他赈灾救民,救活灾民50余万。富弼把在青州实施救荒的文牍记录,题称为《青社赈济录》。元代于钦《齐乘》记:"盖古者以太社五色土随方封国,使立社,故齐有青社之称。"由此看来青社载玺便是青州载玺,这位载玺到底是谁呢?通过研究证实,他就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青州衡王府新乐王朱载玺。
朱明一代,曾先后有三位宗室亲王分藩青州。其一为齐王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其二为汉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都先后被废。衡王则是明代封藩青州的最后一个王爵。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楎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就藩青州,共传六世七王,他们是恭王佑楎--庄王厚燆--康王载圭、安王载封--定王翊镬--宪王常氵庶 --末代王由棷,前后共历140余年。清兵入关,末代衡王朱由棷降清,顺治三年以私藏金玉银印、欲行谋反等罪名被处死,青州衡王至此完结。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就有"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诸王之众子必封郡王,世世相传"的定制。据记载,历代衡王共封过十四个郡王,新乐王朱载玺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首位衡王朱佑楎之孙,嘉靖三十六年袭爵,万历二十一年去世。《明史·诸王传》有衡府三位郡王的记载,其中就说到朱载玺,称他"博雅善文辞,索诸藩所纂述,得数十种,梓而行之。又撰《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诸书,多可传者。"朱载玺著述之宏富,不仅为衡藩诸郡王之冠,在整个明代宗室中,也屈指可数。据《明神宗实录》卷十三,万历帝曾因山东巡按及礼部奏称新乐王朱载玺"敦伦好学"而对这位远房叔叔予以褒奖。
因喜好文学艺术,朱载玺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学者徐渭、李开先、吕时、徐来复、梁辰鱼等都有来往。李开先《闲居集》卷二有《送东野吕中辅自浙回携新制词册再赴新乐王之招》,徐来复《徐民上先生集》卷二有《新乐王始生世子寄贺一首》,梁辰鱼《鹿城诗集》卷一有《初秋新乐王殿下内苑宴应教十韵》,这些记述和诗作都是朱载玺和他们结下深厚友谊的明证。
有明一代的泰山崇拜和碧霞元君信仰辐射全国,泰山吸引了各地无数游客,以皇帝为首的皇室宗亲对碧霞元君的崇信程度与普通百姓相比也毫不逊色。据田承军讲,正德以后的诸位皇帝以及封藩河南的周王府、封藩山西的沈王府、封藩济南的德王府以及青州衡王府等都在泰山留下了许多修建宫庙或祭祀碧霞元君的遗迹、遗物。新乐王朱载玺与翟涛怎样共同创作了这通"登高必自"碑,其中的过程已不得而知,此碑为证实明代皇室与泰山的密切关系又增添了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