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登余干古县城

2022-07-04 14:50:18 百科资料

《登余干古县城》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景抒情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为了突出主旨,诗人作了大胆的虚构和想象,诗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又通过描绘被贬途中景色,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 作品名称 《登余干古县城》
  • 创作年代 盛唐
  • 作品出处 《刘随州诗集》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刘长卿

作品原文

  登余干古县城(唐·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作品注释

白话译文

  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临水,就象塞上的孤城,恍惚还象先秦时那样,矗立于越国的西边。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样高;也太荒凉了,似乎亿万斯年就没人来过。城里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没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还在,但已看不见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只在夜间听见乌鸦在城头啼叫。站在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阳,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然而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诗人被贬谪,是由于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因此他深感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污浊。刘长卿途经余干之时,又刚刚经过军阀战乱,触处都见战争创伤,显出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状,使诗人更加为唐朝国运深忧,故而创作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写作手法

  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就包蕴着这种感慨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令人沉思。这城废弃在唐初,诗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废弃的原因是县治迁移,诗人含蓄地形容为政治腐败导致古城衰亡。出于这样的构思,次联写城内荒芜,醒目点出官舍、女墙犹在,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三联写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借《十月之交》的典故,点出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旧说《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中激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造成陵谷灾变,以至"民莫不逸"。结合前三联的描述,可见这里用的正是这层意思。

  政治抒情诗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形式美学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余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后世点评

  《对床夜语》:措思削词皆可法。

  《唐诗隽》:清爽流亮之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悲情凄响,捧诵一过。不减痛读《骚》经。张震云:伤今吊古之情,蔼然见于言意之表。吴山民云:愁思要眇之声。

  《唐诗善鸣集》:文房以五言擅名,如此七言又岂在诸公下!

  《网师园唐诗笺》:缠绵怆恻("女墙犹在"句下)。

  《批唐诗鼓吹》:纪昀:当日之清吟,后来之滥调,神奇腐臭,变化何常!善学者贵以意消息耳。

  《唐诗笺要》:文房句法之妙,如"贾谊上书忧汉室"、"飞鸟不知陵谷变",有盛唐之雄伟而化其嶙峋,有初唐之渊冲而益以声调。

  《昭昧詹言》:宫二句破题:首句破"城"字,而以"上与白云齐"五字为象,则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下"。三、四赋古城,而以"秋草"、"夜乌"为象,则不枯矣。五、六"登"字中所望意。收句"占"字、"余干"字,切实沉着而入妙矣,以情有余、味不尽,所谓"兴在象外"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诗人在,所以称为怍者,是谓魂魄停匀。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