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蹶
亦作" 痿蹷 "。 1.指手足萎弱无力,动作行走不便的病症。亦特指下肢麻痹。 晋 王叔和 《脉经·诊百病死生诀》:"诊人被风不仁痿蹷,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紫菀》:"去蛊毒痿蹶,安五脏。"
- 中文名 痿蹶
- 读音 wěi juě
- 注音 ㄨㄟˇ ㄐㄩㄝˇ
- 释义 泛指废弛停滞不前
词语解释
(2).泛指废弛停滞不前。 宋 苏轼 《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痿蹶(蹷),亦作痿厥,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痿厥,痿病与厥病杂合之证也。"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痿厥,病证名。指痿病而致气血厥逆的病证。"
按:痿,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痿、痹、厥三病(证)古代多混用,且还有痿痹、痿厥、痹厥等称谓,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有专门三篇论述《痹论》、《痿论》及《厥论》者,详细分别。《素问·痿论》王冰注:"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丹波元简《素问识》:"吴云:'痿,与萎同,弱而不用之意。'高云:'承上篇痹证,而论痿证也。痿者,四肢委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潘氏《医灯续焰》云:痿者,委也。足痿不用,有萎靡不振之义。故字从委。'简按:痿专系于四肢委弱之疾,而有肺痿、阴痿等证。《巢源》作肺萎、阴萎,知是痿与萎同。吴为明确。盖痿、痹、厥三疾相类,古多混同。《说文》:'痿,痹疾也。'《前汉·哀帝纪》'痿痹',师古云:'痿,亦痹病也。'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名蹶痿之机。'此类是也。故本经分三篇,而详论之。"
蹶通厥。蹶,足疾,病证名,如僵仆、跌倒,脚气病。《说文·足部》:"蹶,僵也。"《广韵·月韵》:"蹶,失脚。"《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蹶,跌也。"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森立之《素问考注·厥论》:"[眉]《捧心方·卷六·脚气篇》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宋齐之后名为脚气。'[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蹷为脚气。'"胡天雄《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厥,气逆于上,言病机,如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皆云:"厥,谓逆气也";或指足下冷(手足厥冷)言症状,如王冰注《素问·阴阳别论》云:"厥,足冷即气逆也";或通蹶指僵仆昏厥-薄厥、煎厥、大厥、尸厥等而言病证;或三者俱是,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或一厥而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内经》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等篇;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痿蹶(厥),指一种疾病,即痿病证,则是偏义复次,义在痿,如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或是两种疾病,即"痿"病证与"厥"病证;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即"痿"证与气逆上也;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及一个症状,即"痿"证与气逆上也及足下冷(手足厥冷)。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