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

痈疽(yōngjū ),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 西医学名 Ulcer
- 中医学名 痈疽
- 传播途径 空气
- 主要症状 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
词语释义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
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痈疽是一种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经典记载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治疗
病症一
体质好的人,痈完全可以自愈,使用中药、针刺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在体质虚弱,久久不成脓的时候,用补益气血的中药,比如黄芪、鹿角胶、穿山甲等,托里透脓;在脓成以后,可以穿刺引流;在脓尽以后,外敷、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总之一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
病症二
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则比较凶险,轻则会内溃浸淫,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内痈的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我曾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两例患急性阑尾炎,都是一付药治愈,当夜热退,痛止,便通。方中的冬瓜仁、桃仁有托里的作用,能把肠壁内浸淫的脓液排到肠腔,冬瓜仁量应大,煎煮时一定要打碎。牡丹皮辛散入血能透脓;大黄芒硝量应小,能缓泻即可。慢性的肠痈以无热、隐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可以用辛热的附子配上薏苡仁、败酱草磨成细面,慢慢化解。肺痈以高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脓血为主症。治疗肺痈,《千金方》中的苇茎汤要比《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好用,只是苇茎要用得多一些,至少100克。香气大出,以利宣透,最终的结果是脓血尽出,内痈自愈。现在一般都用芦根,似乎不是太好。
病症三
疽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朽暗,久久不能愈合。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还有一种阴疽长在阴茎上,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出现一个或几个条索状或椭圆形的硬结,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像花生米。阴茎松弛时无不适症状,勃起时局部有胀痛感。小的硬结对勃起没有影响,较大的硬结可以阻碍阴茎勃起,使阴茎呈弯曲状,严重时可影响性生活。西医以维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中医以温通血脉、化痰散结的阳和汤治疗,效果显著。
病症四
一些患者由于滥用激素,导致人体阳气过度消耗,出现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也属于阴疽的范畴,属于难治之症,非得温通阳气、以毒攻毒不可。但是,这需要大量使用附子、砒霜、木鳖子、马钱子、全蝎、蜈蚣等具有毒性的药物,非艺高胆大者,大多不敢。少数敢用的医生,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保,因此,中医的这一疗法渐渐湮没。
本草纲目
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 微灸, 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 : 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民间验方
1.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又方 : 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搽患处。此方亦治疮疖。
2.再方。用天门冬三、五两,洗净,捣细,以好酒滤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药,必愈。又方 : 用马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3.再方(便闭)。用紫草、栝楼子等分,水煎服。
4.再方(疮肿)。用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加茶或鸡蛋清调搽。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又方 : 用闾茹一两,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送下。
5.再方(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6.再方(咳嗽唾血,劳瘵)。用生地黄汁十六斤、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匀,小火熬三昼夜,成膏。每服一匙,开水或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7.再方(诸疮)。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头号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处。此方名“王不留行汤”。又方 : 用何首乌不限量,在文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开几次后,存酒,随时饮用;取药渣焙干,研为末,以酒煮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病愈后,药可常服。
10.再方(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又方 : 用鳖甲烧存性研为末,掺敷患处。
11.再方(初起)。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12.再方(肿硬)。用米粉四两、葱白一两,同炒黑,研为末,调醋敷贴,药干即换,以肿消为度。
13.再方(热痛)。用络石茎叶一两,洗净晒干,皂荚刺一两,新瓦上炒黄,甘草节半两,大栝楼一个(取仁,炒香) ,乳香、没药各三钱。各药混合后,每取二钱,加水一碗、酒半碗,慢火煎成一碗,温服。
14.再方(恶毒)。用降真香末、枫乳香等分,团成丸子,熏患处。
15.再方(恶内)。用巴豆仁炒焦,研成膏药点痛和,可以解毒;涂瘀肉上,腐处自消。方中加少许乳香亦可,此方名“乌金膏”。
16.再方(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又方 : 用紫花地丁(连根) 、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17.痈疽不溃。用醋调雀屎,取小豆敷疮头上,疮即可穿。
蛋清围法
白芷粉60g,鸡蛋清1个,陈醋6g。上药搅匀捏成长条,围于患处周围,将疮孔留出。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痈疽初起,毒势蔓延不收。